法律知识

非全日制用工申报个税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7-12 11:29
人浏览

  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一般是全日制的员工,为了不同的需要,也会有非全日制的员工,也就是不满一天的工作量,对于这部分员工,公司也是一样要支付劳动报酬,那么非全日制用工申报个税吗?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非全日制用工申报个税吗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指以小时报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非全日制员工与单位之间建立的是劳动关系而非劳务关系,其受《劳动合同法调整》,所得报酬为工资薪金而非劳务报酬,和全日制用工的个人所得税标准是一样的,起征点是5000元。

  1、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兼职和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收入如何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382号)文件规定,个人兼职取得的收入应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所得,在减除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因此,如果企业按照劳动法规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雇用临时用工人员,支付给雇用员工的工资,可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进行税收处理。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9号)文件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其他企业(保险企业除外)按与具有合法经营资格中介服务机构或个人(不含交易双方及其雇员、代理人和代表人等)所签订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的收入金额的5%计算限额。

  因此,如果上述兼职销售人员具有合法经营资格,可以在比例内限额扣除。

  3、招聘使用兼职员工时,应结合国税函[2005]382号和财税[2009]29号文件进行税收处理,劳务报酬所得需开具相应发票入账。

  二、兼职收入怎么算个人所得税

  一般情况下,兼职收入被列为劳务报酬。根据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劳务报酬与工资薪金存在区别。工资、薪金所得是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即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得到的报酬;劳务报酬所得则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的报酬。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后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汇算清缴时并入综合所得

  这也意味着,兼职收入的个税计算和工资薪金所得的预扣预缴算法并不相同。根据规定,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按次或者按月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已取得该项目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根据新个税法预扣预缴税额的计算方式,劳务报酬所得预扣预缴税款时,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按八百元计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百分之二十计算,余额便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的超额累进预扣率。算法即:劳务报酬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

  以3000的收入来计算,预扣预缴税额=(3000-800)×20%=440。所以当月到手工资就是2560元。

  如果某职工兼职收入为6000元,则预扣预缴税额=(6000-6000×20%)×20%=960。所以到手收入就是5040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个税法中还明确,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四项并入综合所得,一并适用综合税率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工资收入多少交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5000元,也就是说工资收入达到5000则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至45%,每月工资,收入越高,个人所得税税率越高。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申报个税吗”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非全日制员工与单位之间建立的是劳动关系而非劳务关系,所得报酬为工资薪金而非劳务报酬,和全日制用工的个人所得税标准是一样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