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第232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0-29 05:30
人浏览

  第二百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释义】

  执行中止,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因发生某种特殊情况,需要暂时停止执行程序,待特殊情况消失后,再恢复执行程序。被执行人没有财产或者没有足够财产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人民法院可能对未履行的部分裁定中止执行,申请执行人的财产权益将可能暂时无法实现或者不能完全实现。

  本条规定了可以裁定中止执行的几种情况:(1)基于当事人处分原则的精神,申请人可以要求开始执行,当然也可以要求暂停执行;(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这时应当报主管院长批准后中止执行;(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这牵涉到继承和执行标的权利义务承受问题,所以在继承人继承权利和义务前,应当中止;(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与前款相似,只有明确了权利义务承受人才能继续执行程序;(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根据司法实践和司法解释,比如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事项不明需要裁定补正,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提审和再审的案件,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或标的与正在审理的另一案件有关联需要等待另一案件审结,被执行人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等等。

  【关联法规】

  《人民法院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第16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2-104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处理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暂缓执行建议问题的批复》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