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上海大学生就业白皮书:农学最吃香 法学难觅职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0-10 21:29
人浏览

  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哪些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热门?上海高校毕业生主要流向哪些行业和地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有着怎样的“喜好”?……新近“出炉”的《2007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中,市有关教育机构对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做了描摹。这些就业“风向标”,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部分文科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在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增长适度等有利因素作用下,200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去年上海高校毕业生14.3万人。总体就业率达到97.25%,其中毕业研究生为98.43%,本科生97.22%,专科(高职)生96.77%.

  但调查显示,部分文科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在研究生层次,农学、工学、管理学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前三,分别为99.34%、99.2%、99.12%.同时,工学和管理学这两门学科的毕业研究生数量,又列前两位。哲学和法学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较低,分别为94.88%和95.96%.

  本科生层次,农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的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前三,分别为98.63%、98.53%、97.85%.历史学和法学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分别为93.75%和95.72%.

  专科层次,公安大类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100%.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按需招生、定向分配”的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就业率较低的学科大类有材料与能源、法律,分别为90.81%和89.16%.

  一些高校就业部门的老师指出,部分文科专业就业率较低现象已连续多年出现,但高校对此反应还不够灵敏,招生人数和教学设置没有顺应市场需求而调整,学生“进口”和“出口”并不匹配。有些专业当年“一哄而上”开办,数年后面临人才过剩的尴尬。建议教育部门在审批高校新专业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体现前瞻性。

  女大学生是否遭遇就业难?上海高校的情况并非如此。在研究生学历层次,女生就业率略低于男生;而在本科和专科层次,女生就业率均高于男生,各自高出1个以上百分点。

  上海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始终坚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两轮驱动”。经济发展带动人才需求。从去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在沪就业的行业流向看,去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排在第一、二位,分别占24.69%和19.07%.

  去年上海高校共有4605名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3.4%,比2006年增加了近2000人。这说明毕业生就业形式呈现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在提升。

  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一道“新景观”。截至去年底,申请本市大学生科技创业的项目3年累计共740项,批准252项;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完成工商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亿元,学生自筹资金6763.2万元,基金资助金额3533.1万元。

  就业指导专家分析,灵活就业的人数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果毕业生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岗位,选择灵活就业也是“另辟蹊径”。其二,人们的观念在更新,一些年轻人对就业的理解不再是“与公司签约”、“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每月按时拿工资”,而是更喜欢不受约束、较为自由或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方式。他们的选择在家庭和社会中,也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中灵活就业者人数还将继续增长。

  上海吸纳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引进人才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中,非上海生源毕业生有4.8万人。上海继续采用户籍和居住证“双轨制”引进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去年共引进3.56万人,其中办理户籍引进的约1.36万人。办理户籍引进中,博士毕业生0.2万余人,硕士毕业生1.05万余人,本科毕业生0.1万余人。办理人才居住证引进约2.2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占了很大比例。从进沪就业的毕业生行业流向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影视业。

  上海学生的“恋沪情结”依然浓重。从上海高校毕业生“回流”各自生源地的比例来看,上海、西藏、北京、广东比例占据前4位。在上海高校就读的上海生源毕业后,99%都留在上海就业。

  去年,上海高校流向西部12省市就业的毕业生有1549名,其中毕业研究生515人、本科生839人、专科(高职)生195人。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国家和市有关部门推出了鼓励毕业生赴西部就业的优惠政策,但目前上海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所占比例仍然偏低。这主要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的总体需求量依然大于西部地区;不少在上海高校就读的西部生源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毕业后经济压力较大,东部地区的用人单位相对而言能提供更优的物质待遇;毕业生们期盼,部分西部地区的用人单位能进一步提升软环境建设,更好地吸引人才。

  解放日报·徐敏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