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如何鉴定产品侵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7-22 10:59
人浏览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发生假冒伪劣的产品,这样的产品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很差的体验而且是侵权的行为,一定是要进行严格处罚的,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人不知道产品侵权怎么鉴定,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的关于如何鉴定产品侵权的相关内容。

  一、如何鉴定产品侵权

  1、确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

  当前我国将注册商标分为45大类,在不同的类别注册、使用同一注册商标是被允许的。因此,不是任何使用相同注册商标的行为都将构成侵权。

  2、确定被控侵权的具体对象

  商标侵权发生后,权利人往往是先知晓市场中侵权产品的流通,然后才回去关注侵权产品的出处。无法确定侵权对象,权利的维护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准确锁定侵权人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3、相似性比较

  将被控侵权对象与注册商标和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进行比较,认定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是否相同或者近似,以及被控侵权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与该注册商标所核定使用的商品是否属于同一种类或者相类似。

  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商标近似以及类似商品的判断:

  首先,对商标近似的判断,必须充分依照现行法律的规定,从文字的字形、读音、含义或图形的构图及颜色、或者各要素组合后的整体结构,判断是否存在近似。在判断商标的近似上还要围绕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商标整体或主要部分的对比、考虑请求保护注册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等原则。对比的时候还要注意是单独对比,对比过程中,是否会做成消费者对产品的来源产生混淆或误认也是判断商标是否近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应当予以充分的注意。

  其次,是对类似商品的判断问题。类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主要原料、生产部门、销售渠道、销售场所、消费对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近的商品。实践中类似商品的判定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各项因素:

  第一,商品的功能、用途;

  第二,商品的原材料、成分;

  第三,商品的销售渠道、销售场所;

  第四,商品与零部件的关系;

  第五,商品的生产者、消费者及消费习惯,还有其他影响类似商品判定的相关因素。

  总之,对商品近似的认定,应当综合的考虑以上的各个因素,但并不是要求都要具备。

  

  二、产品商标侵权的表现形式

  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商标不受侵权,首先要了解商标侵权的表现形式。根据我国《商标法》52条的规定,商标侵权大抵分为以下几类:

  1、使用侵权

  所谓使用侵权是指,未经商标注册权人同意,在同一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类似的商标的行为。商标注册的最直接目的就在于对企业商标进行保护,避免他人随意使用。因此,如果未经同意即使用他人注册商标,无论其有无过错,都会构成对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权。在实践中,使用侵权相较于其他几种侵权方式而言,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对这类侵权的追责也是最为困难的。

  2、销售侵权

  销售侵权是指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行为。经销商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媒介,负有向消费者提供合格商品的义务。如果经销商向消费者提供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无疑是在帮助商标侵权人实现其目的,有损商标注册人及消费者的权益,故也将其规定为商标侵权行为。同使用侵权一样,销售侵权也不要求经销商存在过错,只要存在侵权行为,即应当承担责任。

  3、反向假冒侵权

  反向假冒侵权是指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在反向假冒中,行为人并非商品的最终用户,该行为人为地割裂了商标与商品之间应有的联系,剥夺了他人之注册商标通过进一步流通来扩展其声誉的机会,影响了消费者对商标注册人的认知,导致商标注册人的经济利益不能完全实现,损害了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的专用权,自属商标侵权。

  4、其他侵权行为

  在实践中,商标侵权的形式数之不尽,除上述三类较为典型的侵权方式外,诸如: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类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字号等行为也是屡见不鲜的。

  三、产品质量侵权诉讼时效

  产品质量法对产品侵权责任规定了特殊的诉讼时效。

  1、普通诉讼时效--3年。

  产品侵权责任的普通诉讼时效一律为3年,即使是侵害人身造成伤害、死亡的,也不受民法通则规定的短期时效一年的限制,亦为3年时效。

  2、最长诉讼时效--10年。

  最长时效不执行二十年的规定,而规定为十年,因而比民法通则规定的时间要短。

  3、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不受限制。

  如果产品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则不受最长时效期间的限制,应以明示的安全使用期为长期时效,但该期间不足十年的,应执行十年长期时效。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整理的关于如何鉴定产品侵权的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产品侵权人通常需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明知或应知是侵权的行为人还要承担赔偿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大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来咨询法律快车。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