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适用原则是怎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9-20 14:43
人浏览

  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环境问题愈发凸显出来,生态环境也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正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因此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在立法上予以规定,进行损害赔偿。更多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适用原则是怎样的详细内容,请阅读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适用原则是怎样?

  (一)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原告范围具有特殊性

  与普通的环境侵权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不同的是,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因此省级、市地级政府等行政机关被赋予提起诉讼的主体权利。《若干规定》第1条明确,省级、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机构,或者受国务院委托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部门,可以作为原告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的审理程序具有特殊性

  基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特殊性以及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力,《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第一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由生态环境损害行为实施地、损害结果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并根据生态环境损害跨地域、跨流域特点,就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作出明确规定。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适用的举证责任具有特殊性

  《若干规定》第6条、第7条明确,原告只需举证证明被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以及所需修复费用、损害赔偿等具体数额即完成了举证责任。而为反驳原告主张,被告应举证证明的事项包括:(1)依法不应承担责任;(2)存在法定减轻责任的情形。而在《若干规定》的基础上,地方司法实践中被告可能承担更为严格的举证责任。例如,《江苏高院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的审理指南(一)》要求被告除应就法定免责或减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外,还应当就行为没有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具有特殊性

  《若干规定》第11条首次将"修复生态环境"作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方式,突出了修复生态环境的诉讼目的。与普通民事侵权案件索赔损失相区别,不仅仅是被告不履行修复义务时应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包括制定与实施修复方案的费用、修复期间的监测监管费用、修复完成后的验收评估费用,原告在生态损害赔偿诉讼案件中还可主张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的服务功能损失以及在无法修复或者无法完全修复情形下的永久性损害赔偿。另外,合理支出的律师费及其他诉讼支出,也可主张由被告承担。

  二、为什么要设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依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这意味着我国将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国益诉讼""公益诉讼""私益诉讼"并行,行政磋商与司法裁判相互衔接的多层次、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根据《方案》的相关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一种新型法律责任制度。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任何法律对于这种新型法律责任做出规定,这意味着现行法律制度无法适用于处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迫切需要建立专门的环境侵害责任制度。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包括哪些?

  可包括已经发生和必然发生的下列费用:

  1、应急性费用:包括应急方案编制费用;应急处置实施费用;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采取的其他合理预防处置措施而发生的费用。

  2、恢复性费用:包括修复费用;替代性修复费用;修复方案编制费用;监测费用;监管费用;验收费用。

  3、功能性损失费用:包括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环境健康损害造成的损失。

  4、辅助费用:调查、鉴定、评估、勘查、勘验等费用。

  5、其他合理费用:诉讼费、合理的律师费支出及其他支出等。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适用的过程中有以下特征,即原告范围的特殊性,举证责任的特殊性,程序的特殊性以及责任承担方式的特殊性等。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适用原则是怎样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还有更多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他们会为您带来更专业的回复。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