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现代流通业发展浅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18 01:19
人浏览
长期以来我们不重视流通行业,认为它不创造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有了很大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流通连接消费与生产,对生产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当前,外资商业开始大规模的进入福建,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这种以商业资本为主导的经销方式成为市场的主体模式,必然对福建现行的生产、经营、销售体制产生巨大冲击。

  1、对工业生产的冲击

  由于福建工业企业规模偏小,物流体制不合理,造成成本偏高。同时,产品的包装(如条形码使用)、质量并不标准,规范性较差,加之产品技术含量低、档次不高,且全国性品牌较少,导致在跨国商业集团“中央集权”式的采购中处于劣势。

  (1)对工业品价格的冲击。跨国商业集团采取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的销售模式,对厂家产品的价格、交货期、结算期及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这无疑对中小企业占多数的福建工业经济造成巨大压力。由于福建工业企业规模小,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福州味,精厂的年生产量只有一万多吨,产品出厂价格在8000元/吨以上,而沃尔玛、麦德龙等跨国商家在国内其它味精生产大厂的进货价在6000元/吨左右,并通过其全球配送系统送到福建市场,使得福州味精厂不得不降低售价。跨国商业集团入闽,使得省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福建工业品的价格只有保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同类产品价格以下才有竞争力,这就要求福建厂家不得不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强服务意识以提高竞争力。

  (2)对品牌的冲击。由于福建许多产品品牌都是本地名牌,缺乏全国、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因此跨国商业企业多采取当地采购、当地销售的策略,不轻易把福建产品配送到全国、全球市场上去。由于是地方品牌,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弱,导致在与跨国商家的谈判中处于劣势。相反,由于跨国商家的介入,其它省市的全国性名牌产品多了一个全国销售的渠道,借助于跨国商家的帮助,在福建扩大销售量,并得以拓展全球市场。

  (3)对产品销售其它条件的冲击。当前,跨国商业集团越来越把产品上架前的前道工作交给厂商和专业物流公司。“洋超市”对供应商的要求,除了价格之外,还包括对包装标准、质量监督、交货期等的限制。如包装上要印上专用条形码,厂商要有独立的质检部门,产品要有专业的质检报告等。同时,还要求供应商是个合法经营的实体,因此,公司的规范性在与“洋超市”的对接中显得越发重要。但福建中小企业多,许多民营企业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作坊式阶段。虽然产品质量不错,受“洋超市”对产品其它条件的限制,尚无法进入“洋超市”设置的门槛。

  2、对物流业的冲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竞争已不单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还包括物流能力的竞争。资料显示,我国商业资金的流转周期是279天,每年周转1.41次,而美国的年周转是18次,沃尔玛的年周转是84次。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商品流通环节的物流配套。

  (1)对物流体制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物流业已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当前,现代物流业被经济学家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成为组织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运营低成本、高效益的需要。而在福建,物流的管理体制不清,管理部门过多,“条条”与“块块”限制着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工业企业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物流体系实行配送,运输、仓储、货运代理等企业的业务还比较单一,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少之又少。1999年,当美国物流企业伯灵顿进入厦门时,由于当时“物流”两字在工商部门登记时无法归类,最后只好以“仓储公司”的名义注册。

  有资料表明,当前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中只有5%的时间用于加工制造,95%的时间用于搬运储存等物流作用,而我国物流成本占cdp的比重约为1796,大大高于12%的国际平均水平。如果今后5年福建cdp增长保持9%的增速,物流费用按17%计,则“十五”期间用于物流的费用为4347.1亿元。如果能降低到国际平均水平,将节约1278.56亿元,这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福建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现代物流业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了福建大经贸、大流通的实现。



  (2)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冲击。随着贸易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跨国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进入,越来越考虑到当地的物流设施。而福建水陆空联运未形成完整体系,物流平台尚未建立,客观上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增加了产品进出的成本。以航运为例,目前国际集装箱干线行驶的班轮一般是第四代集装箱船,第四代集装箱船的典型船型为:船长约295米,宽约32米,吃水深度大于或等于12米,载箱量3000至4000teu,载重量约50000吨。在福建,只有厦门港能达到这个标准,这使得福州、泉州一带的大宗进出口业务流向厦门,一些大进大出的外资企业,需随时进出口而不得不把资金投向大港口附近,既影响了招商引资,也增加了产品的物流成本。

  3、对现行销售体制的冲击

  1992年,外资零售业成功抢滩登陆,随之带来了现代零售业态对我国传统零售业态的强烈冲击。在沃尔玛、麦德龙等世界著名连锁商业企业在福建建立各种商场后,福建一些连锁企业如华都、华榕明显感到竞争的压力。同时,福建厂家的传统销售体制也明显觉得与现代流通体制对接不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二。

  (1)对商品价格的冲击。外资对我国零售业的最大冲击便是掀起了一场廉价风暴。沃尔玛的“天天低价”、麦德龙的“天天平价”经营原则,使商品价格平均比国内零售企业便宜5%,且以批发的形式各自集纳了数万会员制客户。国际零售企业组织结构的集中化,使得规模效益的优势显现,集中批量采购、统一配送,从而获得价格优惠。福建商场销售商品的价格多是在店内形成的,由于规模小,进货成本相对高,销售商品良萎不齐。而外资企业商品价格则是在进店前就基本确定了,同时,通过分店商业设施的统一化、标准化,降低设施建设与制造成本,并依靠其雄厚的财力进行中小企业无力从事的广告营销、市场调研、甚至产品开发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外资商业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吸引了广大供应商与其结成“战略同盟”,使得福建传统零售业在“洋超市”面前几无还手之力。

  (2)“块状”的经销体系与“条状”体系的冲突。福建产品销售模式多采取区域性经销的“块状”体系,这种以工业资本为主导的经销模式是在工业经济条件下的加工型经济中产生的,适用于市场竞争环境确定的情况。因此这种经销模式不易把需求的瞬息变化及时反映到中央决策系统,同时,在经销体系中易产生因人设置、各管一块的情况。而在买方市场中,以满足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下,需求对产品的寿命周期、品种、交货期和服务的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以大厂商为核心的营销体系,逐渐被以大销售商为核心的营销体系所取代,这种体系主要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经销模式。在福建一些企业中:因采取“块状”模式,供销、生产部门各管一块,一是易产生冗员;二是易产生拿回扣等问题;三是不同地域之间产品定价不同,出现产品回流现象。沃尔玛、麦德龙等世界著名连锁商业企业采用“条状”模式,对商品实行“买断式”的销售方式,与福建传统“代理制”的销售方式不同,客观上与现有的经销模式产生冲突。规则的不同,使福建产品供应商与“洋超市”之间难以对接,影响了地产品进入“洋超市”。加之目前地产品在跨国连锁商业中销售比重不高,福建生产厂家极易忽视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影响力。

  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的现代流通体制,代表了未来流通业发展的方向。福建传统商业与现代流通体制的对接,必然会有所“阵痛”,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寻找传统商业与现代流通业的结点。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新型流通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现代化的流通,就没有现代化的生产,也就无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级政府要摒弃搞市场经济就是办集市贸易的各种各样“市场”的观念,注重发展集中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体制。入世之后,我国承诺对外开放有关运输服务和分销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开放促发展。一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际大型物流企业,透过合作方式,学习借鉴国际现代物流企业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对国际先进物流供应链技术加以转移。二是积极引进外资商业集团,活跃商业环境,充分发挥其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的营销体系,推进本地产品进入这些商场,并学习借鉴国际零售业巨头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在竞争中促使福建商业巨头的形成和壮大。



  2、转变角色,努力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制。

  入世之后,流通领域的开放已经来临。福建各级政府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转变职能,扮演好以下三个角色,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

  (1)扮演好现代物流基础的创造者。

  福建的物流基础设施近年来虽有较大改善,但仍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是继续加快公路、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高速公路和福州外港、泉州深水港的建设。同时,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建立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种不同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建立全国性、区域性与地区性、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等多种层次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等在内的公共增值网络服务平台。二是整合工业、商业、物资、交通、铁路、海运、航空、邮政等部门现有的交通运输、仓储、信息资源,鼓励拥有这些资源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大对现有物流资源的技术改造,提高仓储等设施的技术含量,使之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国内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注重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相结合。政府对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以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条件。

  (2)扮演好市场运行秩序的“管理员”。

  坚持先规划、后发展,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一是合理布局大型商业网点,做到“布局合理、适度竞争、规范发展”。福建在大中城市建设中,特别是福州、厦门要注重规划好商业网点的建设,做到大卖场与小商店合理布局,共同发展。以福州为例,据测算,方圆两平方公里,八至十万人的居民区内,配置一个一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综合超市就够了。但在福州福新路、福马路却有和信家、华都、沃尔玛三家大超市,明显布局不合理,这就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的情况。二是加强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以物流合理化、集约化和高效率为原则,开发建设物流基地、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避免重复建设和新的资源浪费。同时,加强物流业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3)扮演好现代流通体制的推动者。

  一是各地政府应加强对流通业的扶持和整合,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放”的形式,以促使商业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培植福建的大型商业集团。这方面广东与上海的经验对比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90年代初,由于对现代流通产业的管理体制、企业组织、运作机制、经营方式、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广东对流通产业,尤其是传统国营商业的管理部门和经营企业,简单采取了改、转、租、包、卖等形式,致使传统国营商业并没有按现代流通业的模式得到很好改造,造成商业资源浪费、组织分散、群龙无首。相反,上海却将流通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经济工作来抓,大力发展集中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体制,推进国有商业的资源整合与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1998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额最大的城市排序,广州深圳列第3位和第12位,两市相加金额超过北京,接近上海的水平,但最大的零售企业销售排序,前10位上海有6家,广东没有。广东最大的零售商业集团南方大厦集团仅排17位,销售额相当于上海一百的1/5。现在广东、天津等省市已把现代流通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这种做法很值得我省借鉴。

  二是引导企业要适应新型经销理念。引导福建厂家高度重视连锁商场等销售形式,努力采取现代、灵活的经销模式,适应现代流通体制的规则。首先把进入外资大型商场作为企业形象宣传的一个窗口,进而扩大连锁商场的销售比重。同时,促使商业企业不断创新经营业态,提高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当前,对进入外资大型超市的产品实行必要扶持,如对进入超市的产品实行买方信贷;对省重点扶持名牌产品,实行适当的信贷贴息,促进其做大做强,降低成本、价格等。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逐步形成行业自治、自律基础上,建立企业与大型超市之间的对话机制,促进企业适度竞争。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各级政府必须增强现代综合物流意识,把“交通(对经济发展)约束”的思路及时调整到“物流约束”的思路上来,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之中,予以重视、扶持和发展。要重视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企业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加强横向联合,为货主提供全程化、专业化、优质的物流服务;鼓励大型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把物流配送中心剥离出来,走专业化物流发展道路;鼓励批发代理企业加快经营方式和业务功能转换,走物流或物流加商流的物流配送发展道路。同时,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加快物流业务人才的培育和培训。深圳市已把物流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福建也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扶持,特别是借助“数字福建”工程,政府在物流管理信息化、运输工具调度智能化等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作者: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曾逾东 来源:原载《发展研究》(福州),2002.2.30~33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