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作用分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5-16 03:30
人浏览

  一、WTO对中国农业的规定和要求

  WTO对中国农业的规定和要求,主要体现在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的《中美双边贸易协议》。该协议涉及农业方面的条款大致分为农业协议总则、农产品具体减让承诺和《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三个部分,分别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贸易权和分销、反倾销标准和特定产品保障条款、加强技术合作与科学交流等方面作了规定。其中涉及到市场准入方面的农产品具体减让承诺,以及非关税措施与WTO一致性要求,将对中国农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

  (一)降低进口关税,提高进口配额,实现非关税措施关税化。中国同意削减农产品进口税率,逐步增加敏感商品进口配额。到2004年1月1日,农产品简单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22%降低到17.5%,对美国优惠产品税率将从目前的31%降至14%。具体承诺包括:

  1、谷物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专营制。中国承诺在配额内征收低关税(谷物为1%,谷物加工品不高于10%),配额外征收76%的关税。至2004年,谷物配额将显著增加,配额外进口关税降至65%。另外,中国在入世后将取消大麦的进口配额制,代之以9%的关税。

  2、油籽和大豆油。(1)中国承诺到2006年实现大豆油的贸易自由化。在过渡期内,对大豆油的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专营制。初始配额为171.8万公吨,配额内关税为9%,配额外关税为74%,为私有贸易实体预留份额为50%;到2005年,配额将逐步增至326.1万公吨,配额外关税降低到20%,为私有贸易实体预留份额增加到配额制取消前的90%。从2006年起,取消大豆油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专营制,进口只征收9%的关税。(2)对大豆的进口不建立配额制,关税限定在目前的3%。同时把大豆粉的关税限定在5%。(3)中国答应取消棉籽、向日葵籽、红花籽、花生仁、玉米油的配额制,代之以10%的关税。同时,对这些菜籽和大豆油进口征收的关税不高于其他植物油的关税。

  3、对棉花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专营制。棉花进口初始配额为74.3万公吨,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76%。到2004年,进口配额将逐步增加到89.4万公吨,配额外关税降至40%。提高配额的利用率,为国有贸易实体和非国有贸易实体分别提供33%和67%的额度。

  4、肉类进口实行单一的关税管理制度,同时削减肉类关税,关税减让到2004年完成。

  5、降低鱼类进口关税,税率将从目前的25.3%逐步调整到2005年1月1日的10.6%。

  6、对奶制品进口实行单一的关税管理制度。

  7、对专业农作物进口实行单一的关税管理制度,并逐步降低关税。

  8、中国将削减木材及木材制品的关税,到2004年1月1日,关税将从目前的10.6%降至3.8%。

  (二)撤销与WTO相背的非关税措施,使之与WTO相关条款保持一致性。中国承诺保持非关税措施(如动植物检疫措施、卫生标准、国内税等)与WTO相关条款的一致性,确保措施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中美双边贸易协议》中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就肉类、柑橘、小麦及其他谷物等方面的卫生检疫标准达成了一致,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做法。

  二、中国农业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土地资源稀缺。

  我国农村人口大约为9亿。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农村有劳动就业能力的人口估计达到6亿人左右,根据劳动力与土地的正常配比,农业只需要1亿左右的劳动力,另外5亿左右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就业上去。

  虽然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不小,但是从人均拥有量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显得十分稀缺,劳动力大大过剩。我国自然资源十分稀缺,集中表现为土地资源稀缺。我国的土地经营规模十分不经济,每个农户土地面积的占有量不到一公顷。美国的耕地面积差不多是中国的2倍,而农场数量只有200万,不到中国的1%,农场平均规模超过100公顷。欧盟的农地面积与中国相同,但只有740万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的规模将近20公顷,同样大大高于中国农户土地面积的平均拥有量。

  (二)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价格水平。

  以国际期货价格为比较标准,假如1998年国际期货价格为100 ,那么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应该是:小麦143、大米101、玉米180、大豆179、棉花107、豆油156、花生油153、生猪 68、原糖183。很明显,在9种主要农产品方面,8种已丧失价格优势,只有生猪还有价格优势。

  (三)主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普遍比较差。

  如果用“(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进出口总额”这一公式来表示竞争力系数,通过分析历年贸易状况,结果是:

  1、大米:从1990年到1996年一直处于净出口的状态,其竞争力系数也一直维持1。大米是我国在粮食作物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米的生产成本逐年上升,这种比较优势也在逐渐消失。

  2、小麦:中国小麦1991-1997年一直从国外进口,其竞争力系数争定在-1。

  3、玉米:出口竞争力系数1990-1995年为-1,1996年后,中国玉米的出口有了快速增长,1997年的出口竞争力系数竟达到0.999。但是入世后,对中国玉米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将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4、棉花:入世后中国棉花的出口竞争力系数将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为负值,进口量将呈扩大趋势。

  5、食糖:自1990年以来,(除1992、1993年外)食糖的出口竞争力系数为负值。中国是世界食糖的主要进口国。加入WTO后,估计进口原糖价格将低于国内价格300元/吨左右。

  大部分大宗农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一是生产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价格优势;二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质量优势;三是品种单一,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四是农产品保鲜、贮藏与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与世界目前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迅速。1979年至1981年,中国平均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161美元(1995年美元),在有数据的86个国家中排位第83;1996年至1998年,在有数据的115个国家中,中国已经提高到307美元(1995年美元),排位上升到第95位。这意味着虽然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已显著缩小。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目前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处在世界农业发展的第二个层次,仅相当于目前中等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40%。[page]

  (五)从当前农产品进出口现状看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1、今年上半年农产品进出口数据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

  (1)总体情况:虽然今年上半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31亿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5%,但是出口额为75.6亿美元,同比下降0.09%,进口额为55.4亿美元,同比增长8.8 %,贸易顺差额为20.2亿美元,同比下降18%。

  (2)主要种类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大米出口和进口分别为91万吨和12万吨,分别同比下降40%、增长124%,净出口79万吨,同比下降46%;小麦出口和进口分别为18.2万吨和18.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02%、下降73%,净进口0.4万吨,同比下降99%;玉米出口和进口分别为313.8万吨和1.6万吨,净出口312.2万吨,同比下降19%;大麦进口120万吨,同比增长6.8%,出口数量很少;大豆出口和进口分别为11.2万吨和597.2万吨,分别同比下降9%、增长69%,净进口585.4万吨,同比增长72%;棉花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6和4.3万吨,分别同比下降78%、增长70%;食用植物油出口和进口分别为6.7万吨和85.5万吨,分别同比增长74%、下降2%;食糖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5万吨和42.1万吨,分别同比下降72%、增长130%;蔬菜出口和进口分别为181万吨和4.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9.8%和10%;水果出口和进口分别为64.9万吨和44.7万吨,分别同比下降2%、增长9%;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14.5亿美元和9.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下降6%,贸易顺差5.2亿美元,同比增长26%;水产品出口量和进口量分别为96万吨和10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3%、下降9%,贸易顺差11.3亿美元,同比增长21%。

  2、基本判断

  从今年上半年农产品进出口状况看,形成了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局面,特别是粮、棉、糖等大宗农产品出口呈现下降形势,相比之下,蔬菜、水产品和畜产品等产品出口形势较好。虽然少数品种进出口形势有所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维持原有的格局,即出口竞争能力结构照旧,土地密集型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六)分析结论

  通过对中国农业基本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稀缺这一最基本的特征决定了我国要实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经济的难度较大,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不同程度的竞争优势。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这意味着我们要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并非是一早一夕之事,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们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加入WTO对农业的影响作用分析

  要正确分析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作用,可以从生产要素配置入手,深入分析各子行业的优劣势,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以避免简单地作出机遇和挑战的判断。

  一般地说,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当一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时,土地经营规模比较经济,从而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取得比较优势;同样道理,当一国劳动力资源充足时,有利于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取得比较优势;当一国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比较稀缺或者比较稳定时,资本和技术将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子行业的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别。

  (一)国内各地区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存在差异而获利程度不一,同样因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存在差异而将面临不同的进口压力。

  虽然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比较优势,但是就国内各个地区而言,因市场化程度和劳动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的竞争力存在差异。当中国加入WTO后,比较优势明显的地区将从促进出口中获利较大,比较优势不明显的地区获利较小。资源密集型特别是土地密集型产品竞争力同样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由入市引起的所面临的进口压力存在差异。

  从大的区域看,东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较低;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中部地区居中,东部地区较低。

  从各个省市来看:1、福建、上海、广东、天津、山东、浙江、北京等7个省市,具有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将从促进出口中获利较大,但是将面临较大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压力;2、新疆、内蒙、黑龙江、陕西、青海、宁夏、山西、云南、安徽、甘肃等10个省市,因在国内具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面临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压力较小,但是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得益也较少;3、海南、广西、辽宁、江西、河北、湖北、吉林等7个省市,由于在劳动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不但可以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作用中获利较大,而且所面临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压力较小,形势相对比较有利;4、湖南、江苏、四川、重庆、贵州、西藏等6个省区,在两类农产品生产上都缺乏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作用中获利较小,所面临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压力较大,形势相对不利。

  对于主营业务一样的上市公司来说,因处于不同的地区,客观上造成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比较优势上存在差异,从而在获利程度和面临压力上存在差异。

  (二)因农业各子行业对生产要素要求存在差异,生产要素能得到满足的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各子行业在国际市场中比较优势或劣势存在差异,从而受WTO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

  农业各子行业因各具行业特征,对各生产要素的要求不同,或者说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所起的作用不同,而这些要素的供应程度或者稀缺程度存在差异,最终导致各子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产生差异;如果这种差异不能被其它相关要素所替代,中国加入WTO后竞争力格局保持不变,各子行业所受到的影响作用决定于其竞争力水平。

  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资源充足,资本供应和技术水平提高都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使得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缺乏比较优势。

  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各子行业的影响作用大体形势为:

  1、种植业:几家忧愁几家喜

[page]

  种植业中粮油棉大宗农产品属于典型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总体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1)就粮食来讲,除了稻谷中的优质大米还有一定竞争优势外,谷物中的小麦、大麦以及其它种类的粮食如大豆等,在国际市场中明显缺乏竞争优势。虽然从理论上讲粮食生产在未来受到的负面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关税和配额的作用,从实际情况看有一个过渡阶段,进口粮食占我国粮食市场的比例也比较有限,粮食生产所受到的负面效应并非象一般想象的那么大。这里涉及到一个“粮食安全”问题。事实上,只要我们保持稳定的粮食生产资源,并非需要化太大的财力来维持太多的粮食储备。(2)长期以来我国棉花生产一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棉花也缺乏竞争力,尽管近几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入市后国内棉花生产所受到的压力在所难免。(3)中国是食用植物油生产大国,也是食用植物油主要进口国。入市后,优质食用植物油对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加入WTO ,无疑为发展蔬菜出口创造了绝好的条件,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象山东大葱出口日本所碰到的那样不公正的待遇。如果在品种、保鲜等方面上一个台阶的话,蔬菜出口前景更加看好。

  2、种业:科技水平决定竞争力

  种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水平,并与产品销售网络的完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就总体而言,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种业竞争力不占优势,但是就具体的研究领域来看,我国在稻种研究特别是杂交水稻研究上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3、畜牧饲料业:正负效应同时存在

  畜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猪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不但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猪弱消费大国。中国加入WTO后,有望通过低价的进口饲料来进一步降低养猪成本,猪肉产品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其它肉类产品尽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优势不是十分明显,而且受疯牛病等因素影响,扩大出口前景具有不确定性。

  饲料行业,由于所用原料主要来自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但是,如果部分企业使用低价的进口谷物来生产饲料,成本有望下降。问题是,饲料成本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成本密切相关,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竞争力差的局面难度较大。

  4、水产品:忧喜参半

  淡水产品,主要包括淡水养殖,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估计中国加入WTO后淡水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更加明显。淡水养殖中的特种养殖,未来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海水产品,主要包括远洋捕捞,受生产规模和海洋资源等因素限制,我国海水产品在加入WTO后处于劣势,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虽然同属水产业,但是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的市场销售受需求偏好影响,两者之间的替代性不是太强。因此,中国入市后淡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受国际海水产品的负面影响较小。

  5、果业:品种质量决定竞争力

  果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总体上看,我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由于在品种质量上与境外存在差距,部分果业产品在未来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随着对美国柑橘进口条件的放宽,美国柑橘将轻易地进入中国市场,会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的压力。因此,如何迅速扩大品种、提高质量,成为我国进一步提高果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6、花卉业:迎来灿烂的明天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我国在花卉业上本身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不但种植的自然条件好,而且园林艺术性强。随着中国加入WTO,花卉产品的出口增长势在必行。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卉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7、林业:我行我素,基本照旧

  由于森林的发展依赖于土地、水资源和自然气候条件等,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往往与自然生态平衡密切相关,投入大、周期长。中国加入WTO后,林业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基本保持原状。

  四、农业如何应对WTO带来的影响

  中国农业要经得起WTO的考验,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提高农业资源的生产力,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为此,我们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力求避免或者消除自身的劣势。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果从上述生产要素配置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必须加大对农业的资本和科技的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加快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是当前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的主要方法。

  土地流转,是指承包农户将土地转给他人经营,有人称之为新土地革命。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耕地流转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十,例如,到去年底,浙江余姚、绍兴等地区耕地的流转率已达到其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目前,土地流转具有两大明显特点:一是大面积连片包地情况增多;二是介入成分增多。事实证明,土地流转不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耕地浪费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集中度和满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最终有利于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

  土地流转的形式很多,例如:转让、转包、反租倒包、租赁、委托代耕、托管经营、股份合作制等等。不同形式有不同特点。例如,反租倒包就是由乡村组织将农民的承包地反租过来,再以更高的租金倒租给其他农业经营者。据今年4月17日《光明日报》报导,河南省科迪集团董事长张清海发明的“反租倒包”模式,使得农民的收益比以前种粮食增加了5至10倍。具体做法是:以每亩地500公斤粮食的“价格”,把农民的承包地“反租”过来,再包给农民耕种。农民按照企业的规划,在土地上种植特种蔬菜、培育优质牧草、喂养良种奶牛。这样,土地成了企业的“第一加工车间”,而农民,则成了企业的“编外工人”。

  不管采取河种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实现土地经营规模经济,提高投入-产出比例,从而增加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力。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政策措施。[page]

  由于农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不利于运输、保存,也不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改变农产品所具有的初级产品特征,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价值链,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运输和保存,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必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去年推出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政策,将从税收政策、融资政策等方面支持我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本文完稿于2001年8月)

  <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