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国际贸易壁垒越筑越高 我们怎么办?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5-16 21:29
人浏览
生意社2月5日讯 继我国出口钢材紧固件反倾销案败诉后,印度以“有毒物质”为由单方面禁止进口我国玩具,去年底至今,中国出口产品频遭贸易争端。业界警示,一件件孤立的个案正逐渐串起一条贸易保护主义的铁链,金融危机笼罩下,如若贸易保护主义像60年前一样卷土重来,将引发一场更深重的全球性灾难。

  中国经济和外贸总量的优势使我们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心。面对他国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和企业该如何看待与处理?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企业、学术和政策方面的相关人士。

  印度禁令影响我玩具商

  印度政府1月23日宣布未来6个月内禁止进口中国玩具。禁令在2月份开始生效,广东汕头一些玩具商出口印度的玩具已滞留境外,以印度为主要出口地的企业将面临坏账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玩具协会目前已接受商务部门的委托,着手收集出口印度市场的企业信息。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出口印度市场的玩具企业数量本身就很少,企业出口印度的业务比重也不大,大多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至于广东玩具出口印度的贸易量,协会表示,由于每年向印度出口玩具的贸易额实在很小,协会没有从海关统计部门那里购买相关数据。

  记者致电温州玩具协会被告知,印度玩具是个很小的市场,300多家温州玩具企业中非常少的企业做印度的订单。

  然而,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则有不少玩具企业出口印度。当地一家大型玩具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出口印度的订单已经受到影响,现在货物已经无法入境。至于订单损失等具体细节,她则谨慎地表示不便透露。

  中间商导致订单量萎缩

  全世界玩具市场上约有70%的产品来自中国。2008年中国玩具企业多灾多难,出口市场频亮红灯,美泰对中国玩具召回、出现质量问题将罚款上亿、合俊集团旗下玩具厂倒闭、数千玩具生产工人失业、玩具企业老总自杀等事件在舆论上给中国玩具行业蒙上阴影。

  去年以来,中国玩具企业的数量正在减少,企业的订单量也在减少。北京凯艺玩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书仑告诉记者,订单减少并非意味着海外市场绝对的缩减,而是海外终端商与中间商行为叠加的结果。

  如欧美等国家内部经济出现萧条,商场超市缩减商品进货量。超市旗下供货商,也就是中国玩具的“买家”,由于信心不足,也在担心供货后销不出去。

  按照行业内规则,供货商向商场超市供货后,并不能马上收回货款,而是待商场超市卖出商品后,将剩余商品退回并结清货款。如果终端商出现问题不给供货商结账,供货商在账期内收不回货款,资金链就会断裂。因此他们向制造厂商发出的采购订单随之减少。

  “订单减少的量,并不是准确反映出海外玩具市场实际减少的需求量”,孙书仑说,玩具市场需求的刚性较强,相对于金融危机冲击来说,它是个很小的行业,市场需求量不会大幅缩水,订单减少只是个暂时的现象。

  商场超市内的玩具商品供应量过低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将形成一个相对供不应求的局面。他预计,今年7、8月份时,终端商与供货商的叠加效应也消化得差不多了,订单量将恢复正常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