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如何改进产品质量监管模式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5-30 14:00
人浏览

  核心内容:如何改进产品质量监管模式?转变工作思路、探索创新监管模式,突出重点环节,强化企业质量监管,强化服务理念,推进质量平台建设,注重宏观调控,凝聚社会监管合力等等。 法律快车小编接下来为您详细介绍。

  监管模式的改进与创新途径

  产品质量监管模式是质量工作体制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要完善质量工作体系,提升质量监管效能,就必须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质监工作实际,围绕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管理和控制,探索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政府职能转变相衔接的质量监管新模式。

  (一)转变工作思路,探索创新监管模式。新形势下,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应注重宏观调控和源头管理,坚持“管企业、企业管”、“抓法人、法人抓”的原则,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管理,帮助和促进企业在内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质量工作责任机制,真正构建起“企业自主、市场调节、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

  一是监管的目的应定位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要以全面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为目标,通过严格实施政府质量监管,提高行政监管效率,促进企业练好内功、提升能力、提高质量水平,最终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合格、优质的产品。

  二是监管的对象应从以往以产品为重点,向以企业为重点转移。通过发挥企业的自主管理作用,推动企业建立“隐患自查、责任自负、接受监督”的质量管理机制,减轻质监部门的监管压力,提升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监管的方式应从以往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向注重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管理转移。通过间接调控,实现监管力量的有效传递,使质监工作职能真正从微观低效中解放出来,提升监管的科学性。

  (二)突出重点环节,强化企业质量监管。强调企业的自主管理并不意味着质监部门就此放弃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事实上,将监管对象从产品向企业转移,是发挥质量部门资源技术优势,解决行政监管人机不匹配矛盾的方法,也是体现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实现“管企业、企业管”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应突出“三个严格”:

[page]

  一是严格技术把关,强化企业事前监管。发挥标准的基础性作用,将制订、完善和执行产品标准、检测方法等技术性法规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科学设定技术标准,有效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发挥行政许可的审核把关作用,对关系人民健康、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通过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强制认证等,使企业质量组织、管理制度、生产设备等内部因素不断完善,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二是严格监督检查,强化企业事中监管。以促进企业质量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为重点,加强对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日常巡查、产品抽检、执法查处等,提升企业遵纪守法意识,规范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加强质量知识宣传教育,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企业全员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企业原辅材料进货把关、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成品出厂检验、不合格品处置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能力。

  三是严格跟踪整治,强化企业事后监管。作为对已产生不合格产品的行为实施消除影响的补救措施,事后监管是产品质量监管不可或缺的部分。质监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行政、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大后处理工作力度,通过深入实施质量分析、缺陷产品召回、许可证注(撤)销、行政执法处罚等措施,科学处置不合格产品,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内部因素。

  (三)强化服务理念,推进质量平台建设。大力加强服务型质监建设,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针对企业的发展实际和客观需要,有效整合、集成、优化各类质量资源,发挥质监部门行政、技术优势,有的放矢地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技术攻关、标准建设、检验检测、品牌创建等全方位服务,努力构建一套推动企业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系统和资源共享渠道。

  一是建立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充分依托质监系统现有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免费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生产许可、监督抽查等信息查询服务。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实现质量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合力营造良好的质量信用环境。

  二是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发挥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质量检验检测、产品性能测试等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提升产品检验能力;建立专家咨询平台,通过网络问诊、专家会诊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管理等咨询服务,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建立质量人才培训平台,为企业提供质量法律法规和业务理论知识的培训,促进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能力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page]

  三是建立专项质量扶持平台。建立品牌保护平台,向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指导并推动企业参与名牌创建等活动;建立执法打假平台,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加大对侵犯企业权益和制销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创新积极性;建立专项资金资助平台,采取区别对待政策,通过设立企业质量发展基金、完善涉企收费维权机制、适度减免企业审批费用、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资助,促进其拓宽发展空间。

  (四)注重宏观调控,凝聚社会监管合力。正视当前质量监管力量与数量不平衡的矛盾这一现实,进一步加大质量宏观调控力度,充分汇聚社会力量、发挥各方优势,努力形成产品质量监管的合力。

  一是加强质量政策引导。发挥质量政策对质量发展的规范、引领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品,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质量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严格质量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促进质量措施落到实处;加强质量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奖励、品牌发展、质量强市等制度,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企业和全社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的良好风气。

  二是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健全质量法律法规,为合法生产、诚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保证公正、文明执法环境;通过强化法制宣教,普及质量知识,宣传质量法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加强质量环境建设。着力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推动质量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推进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强化企业质量责任主体意识;加强市场运行机制建设,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促进社会资源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聚集,努力建立起企业依法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

  法律快车为您推荐:

  ■ 产品质量责任是什么

  ■ 产品质量标准是什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