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奥运志愿者:服务奥运 我忙碌我快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12 16:01
人浏览
无论是在电视屏幕上,还是在奥运会比赛现场或者北京市的大街小巷,一个庞大而又默默奉献着的群体时常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170万服务于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
8月20日,北京奥运会赛程过了一大半,无论在电视屏幕上,还是在奥运会比赛现场或者北京市的大街小巷,一个庞大而又默默奉献着的群体时常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170万服务于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他们是距离奥运会最近的一群人,不计巨细地承担着奥运会最具体、最辛苦的工作,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者真谛。
“累的时候能蹲下是好舒服的事”
8月9日上午,北京五棵松篮球馆开始了为期16天的比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的大二学生杨旺作为观众服务志愿者正式上岗了。她的班次是早班,必须在早上6点前到场馆签到,所以她每天清早不到5点就得起床。杨旺的主要工作是引导观众对号入座,维持秩序,以及安抚和调动观众的情绪,保障比赛顺利进行。“我们要查验观众的票是否为包厢票,提醒他们如果离开观赛区、前往场馆大厅一定记得带上票,不然在二次验票处就进不来了,还要为观众指路、寻找座位等等,比赛过程中,我们志愿者还会带动观众唱歌、鼓掌、做人浪。”杨旺说。
杨旺告诉记者,早班坐席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中午12点半,然后由中班的志愿者替换,每次服务她都要在观众席上足足站够5个多小时,还要站得直,不能靠在栏杆上,不能做一些舒展身体的小动作等等,因为坐席志愿者离观众最近,自己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观众对志愿者的印象。“累的时候就觉得蹲下是好舒服的事情,于是每次喝水的时候,我总是慢慢蹲下来,拿起矿泉水慢慢地喝,再慢慢站起来,尽量把动作放缓,希望能够缓解一下疲劳”。除了累,早班的志愿者还要经受饥饿的考验。由于早上6点就吃完早饭,往往到了上午10点就饥肠辘辘。杨旺的诀窍是,偷偷吃一块奶糖顶住,直到中班的志愿者吃完午饭替换自己。
在大家看来,赛会志愿者在观赛区能近距离观看比赛,杨旺却坦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志愿者都是45度斜角面对观众,注意力几乎都放在观众身上。在5个小时的两场比赛中,观众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咨询问题、查验门票等。有一次,杨旺帮一个因为上厕所迷路的4岁小男孩找家长,足足花了半场篮球赛的时间。
志愿服务中委屈与感动并存
在五棵松篮球馆的观众入口处,每当有观众进入检票区,就会有一个安检协查志愿者满脸笑容地冲观众打招呼:“欢迎您前来观看篮球比赛,请大家刷票!”然后,她会仔细帮助每一位观众核对票的真伪。这位志愿者就是22岁的广西桂林女孩夏春艳。
和上早班的志愿者杨旺不同,夏春艳的班次是晚班,每天傍晚6点上岗,要等到两场篮球赛结束才能离开。“最早也要半夜1点回学校了,一般都是2点多才能回去。”夏春艳的声音略带嘶哑,她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扩音器,观众很多又特别热情,每天她都要在安检口扯着嗓子喊,让大家有序排队、刷票。“8月14号那天,棒球比赛也开始了,观看篮球比赛和棒球比赛的观众挤在一起,安检速度变慢了。一些观众不理解,就把气撒到我们志愿者身上。我们大家都觉得挺委屈的,好几个女生为此还掉了眼泪。”
不过委屈归委屈,也有让夏春艳很感动的事情。几位外国观众看到他们在安检口的服务表现,都不由自主地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并说“You are working so hard,thank you”!还有一对日本父子,在日韩棒球比赛结束后到寄存处找自己带的口哨和加油棒,几个志愿者帮忙翻遍了寄存处的所有东西都没有找到。临走时,这位日本父亲跟志愿者一个个轮流握手,深深地鞠躬。而那个8岁左右一直没有开口的小孩,在离去时说了唯一的一句话“谢谢”,用的是中文。
最繁忙时每分钟服务两个人
8月19日下午3点,在装修一新的北京前门大街北口前,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站长鲁超正迎着刺眼灼人的阳光忙碌着,短短数分钟,她就为十来位游客提供了咨询服务,其中大部分是不同肤色的外国游客。“这个站点很特殊,游客量非常大,每天都有30万左右的人次,国外的游客也特别多,我们服务的压力很大。”鲁超一边忙着眼前的事情,一边见缝插针地对记者说。
70后的鲁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供职于一家外企。为了当好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她从一年多以前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工作,提前完成许多项目,并预支了一些节假日,腾出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服务奥运。
平均每分钟要接待两个人,问路,问场馆,问赛事……同样的话每天要重复上千遍,在这个站点服务的志愿者,可以算得上北京奥运会最繁忙的志愿者之一了。鲁超告诉记者,虽然忙碌程度超出预想,但自己很享受这种状态。前几天,她接待过一位长胡子长头发、身穿黑色长袍的俄罗斯牧师,跟她打听北京免费供俄罗斯人休息住宿的地方。鲁超和站里的志愿者查互联网、打114,都问不到结果,只好无奈地跟对方说抱歉。待其走后,鲁超又把电话打到了俄罗斯驻华使馆,得知在后海附近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她便追到了大栅栏里面,找到刚才那位询问的牧师,把详细的位置告诉给他。“没想到,这位牧师逛完街之后,特意回来跟我们道谢,实在太开心了,感觉再辛苦也值得。”鲁超说。
志愿者们收获快乐和赞誉
在对志愿者的采访中,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她们在志愿服务中是快乐的。给城市志愿者鲁超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外国游客的幽默感。有一次她给一位美国的运动员指路,告诉他和平门的全聚德烤鸭店是最好的。没想到这位先生假装一本正经地回应她,要她在原地等两个小时,等他品尝了再回来告诉她那儿的烤鸭是不是真的最好。“在这里,你会发现人与人的距离特别近,许多不需要帮助的游客路过的时候都跟我们招招手,一些游客抢着跟我们合影,还有些国家的游客跟我们相互学习语言。你要问做志愿者有什么回报,我觉得,开心、快乐就是最大的回报。”鲁超说。
而在城市志愿者李慧洁的妈妈看来,自从女儿当上了志愿者,整个人都变得快乐了许多,每天服务回来都会兴奋地缠着爸妈喋喋不休地讲述这一天帮助了多少人、怎么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得到了游客的认可之类的事情,让人觉得很开心。
的确,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奥运会开始以来,志愿者用自己的良好风貌感动着各国的运动员、感动着各方面的来宾、感动着社会各界。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高度赞扬了这批志愿者,认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高水平的志愿服务。他透露,在赛会志愿者当中,青年占到了七成。他们有的连续长时间工作,有的在户外工作,皮肤都晒爆皮了也没有怨言,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事迹。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沈千帆则表示,我们对志愿者的要求,就是希望志愿者通过真诚、良好的服务赢得各方的赞誉、赢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现在他们做到了。
●相关链接
奥运志愿者大家谈
■李露(德国游客):他们都非常体贴,英文都非常好,检票完了还不断地祝福我们看好比赛,很有秩序,而且都充满激情。
■徐?(纪录片编导):每一位志愿者身上都有着一种奉献精神,每个人都在努力发挥着光和热,我常被镜头中那些真实的志愿者所感动,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奉献精神让人印象深刻。 (游 婕)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