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节能家电叫好不叫座 价格过高、概念炒作影响用户购买热情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12 23:20
人浏览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节能家电的政策利好消息不断传出,先是信息产业部公布了其组织编制的《节能降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包括家电设备在内的63个项目被囊括其中,并表示将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紧接着,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政府采购计划,包括照明灯具、空调等在内的家电产品将得到政府采购的支持。这些都使得家电节能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电力供求矛盾突出 节能家电大势所趋
随着家电普及程度的提高,我国居民用电占社会用电的比例也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12%,其中冰箱、空调、电热水器占居民用电的80%以上。以冰箱为例,如今我国家庭冰箱保有量已经超过1.6亿台,并仍在以每年1000万台的速度递增。在8-10年的使用期内,这些冰箱将消耗6000多亿度电能,相当于每年用掉一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正是因为近些年各地用电负荷不断攀升,“拉闸限电”一词才频频出现。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今年全国已有25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其中15个省区的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与以往季节性、时段性的电力短缺不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硬缺电”,即全年性的电力不足。专家指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能源这一链条正在掣肘整个中国经济的运行发展,节能已成为现在全社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提倡节能家电是大势所趋。
●节能产品虽多 百姓购买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不断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现象,使节电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逐渐提高,节能家电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的竞相出现。记者在北京家电卖场采访时看到,诸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灶具等等家电产品琳琅满目,而且随处可见“低能耗”、“节能”等标志,几乎所有产品上都能见到中国能效标志。
虽然节能家电表面上繁花似锦,但在采访中记者却发现,由于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节能家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畅销。
在位于北京丰台路口的兴隆灯饰城,记者遇到正在购买灯具的刘女士。刘女士非常坦率地告诉记者,她非常明白节电的意义,也想购买节能灯,但是同普通灯具相比,节能灯太贵了:“买只普通的白炽灯泡只要一两块钱,而节能灯却要一二十块钱,所以我还是买了普通灯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消费者都有着和刘女士一样的想法,他们大都表示:节能灯价格比白炽灯高出许多,而节能效果到底如何,大家心里没底,要是多花钱又不能保证节能,那岂不冤枉。
在苏宁北京丰台路口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节能家电品质虽好,但价格偏高,而大多数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看重的还是产品价格,所以购买积极性不高。
●过度炒作导致节能产品信誉度降低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节能家电叫好不叫座的原因,除了价格因素外,企业不负责任地过度炒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够敏锐地捕捉卖点,并迅速将之炒得炙手可热,是家电厂商共同的本事,节能当然逃不过他们的法眼,可以说节能一词在家电业已经是铺天盖地,节能新品、节能卖点常令消费者头晕目眩。家电卖场里,诸如“超级节能”、“冰箱节电50%”、“日耗电0.4度”之类的标语随处可见,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如今的家电产品都是节能的了,就连能效5级的空调也有很多被宣传成节能产品。在北京某家电卖场,一位促销员指着标有能效5级的空调对记者说该品牌的全部产品达到节能标准,并通过了国家的节能认证。记者表示质疑,该促销员竟称国家规定能效等级共5级,只要达到5级就是节能产品。记者愕然:5级是国家规定的最低等级,低于5级将被视为不合格产品,禁止上市销售,要想成为节能产品,至少要达到2级以上。
中标认证中心主任李铁男告诉记者,如今一些家电企业只有少数几款产品通过了节能认证,但是为了吸引消费者,销售时往往采用模糊推销手段,谎称全部产品都通过了认证,让消费者不知不觉地步入了消费陷阱。
面对厂商的过度炒作,经过多次体验过后,消费者的节能消费观念自然也就理性了很多。北京消费者胡先生告诉记者,他一开始也特别看好节能家电,而且在购买冰箱时,还专门买了一台宣称日耗电只有0.47度的产品,当时比同类产品的价格高2000多元,可是回家使用后发现根本没有厂家说的那么节电,每天耗电都在0.8度以上,夏季更是高达1度多,他觉得自己上当了,后来再买空调时,他再也不相信厂家的宣传了,两台空调都是能效5级标准,每台价格只有1500元左右,比节能空调要便宜一半。
中国家电研究院研究员吴尚杰指出,家电产品宣传的能耗标准大多都是实验室标准,同消费者的家庭实际使用有很大差别,但在销售时,销售人员往往不向消费者解释清楚,导致消费者的实际使用同产品标称值有很大的差异,最终令消费者对节能产品丧失信心。这个问题亟待引起厂商的重视,否则,将会对家电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节能战略造成不良影响。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