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代谢综合征这样控制更科学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7-12 22:30
人浏览
    ●饮食上“三低一高”  ●锻炼要中等强度  ●药物应合理选用
    体重超标或过度肥胖,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胰岛素血症等一系列病变,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代谢综合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的调查,目前,在我国城市20岁以上的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4%—16%。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和高血压四方面合并出现,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资料显示,多种危险因素的叠加大大增加了发生心脑肾血管病的风险,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则发生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正常人相似,但已患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0年内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冠心病者相近;尚未发生2型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比常人高五倍;冠心病患者如果同时伴有糖尿病,则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增加一倍。
    北京朝阳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杨中苏博士告诉本报记者,我国成人代谢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内脏脂肪过多蓄积的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同时合并以下四项指标中的任何两项,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1、甘油三酯水平>150毫克/分升,或已接受相应治疗;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男性<40毫克/分升,女性<50毫克/分升,或已接受治疗;3、收缩压≥13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5毫米汞柱,或已诊断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4、空腹血糖≥100毫克/分升,或此前已患2型糖尿病并接受治疗。
    杨中苏博士说,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催生代谢综合征的温床,控制代谢综合征应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入手,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正确用药。
   【饮食上要“三低一高”】
    杨中苏博士指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诱发因素是营养失衡,高热量、高胆固醇、高钠食物摄入过多,而高纤维素食物摄入过少。热量的摄入超过机体的消耗就会转变为脂肪蓄积起来引起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在饮食上要做到“三低一高”,限制高热量和高钠食物的摄入。
    低脂:高脂饮食与高血压有关。代谢综合征患者要少吃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黄油、动物内脏等。
    低热量:少吃高热量的食物,油炸可使食物热量增加一倍,烹调应以蒸、煮和拌为主,避免煎炸;少吃甜食、糖类和饮料;少吃零食,如花生和葵花子。
    低盐:日常生活中每天多吃两克盐,血压会增高1.2—2.0毫米汞柱,目前国人日均摄入食盐13克,高出需要量近两倍。应降低食盐摄入,并注意酱油、熟食和腌制品所含的盐 。
    高纤维素:代谢综合征患者应多食含纤维素、维生素、钾和钙等微量元素高,热量和胆固醇含量较低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粗杂粮。
    代谢综合征患者每日应摄入的热量因个人劳动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于脑力或轻体力劳动的代谢综合征患者,每日热量的摄入应为2000千卡左右,即每日食用蔬菜和水果500—1000克、主食(粗杂粮)应少于300克、豆制品100克、油20克、盐5克,饮白酒者每日应少于50克;每周500—1000克鱼类;每月500—1000克其他肉类+蛋类。
   【身体锻炼须达到中等强度】
    杨中苏博士强调,加强锻炼是控制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代谢综合征患者因缺乏锻炼导致肥胖,越胖越不愿活动,形成恶性循环。锻炼的方案应切实可行、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要持之以恒。锻炼前应进行体检,对身体状况全面评价,以便医生帮助选择运动类型及运动量,对患有慢性病者及心绞痛和骨关节病患者,应量力而行,从轻量活动开始,逐渐增加。
    对一般患者,每日应至少进行中等强度活动半小时,如快走、慢跑、爬山、打球等。中等强度活动一小时,可消耗热量约150千卡,每周中等强度运动时间应达到4—5小时。最好是户外活动,最大限度减少久坐不动的不良生活方式,通过锻炼消耗热量,争取第一年体重下降5%至10%。体重下降一公斤,血压下降0.8—1.0毫米汞柱,体重下降可促进高血脂、高血糖等异常状态的改善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降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
    心理压力的减轻可以使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下降,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吸烟可加速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应强调戒烟。
   【根据病症选用药物】
    杨中苏博士建议,对于以上生活方式干预仍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和肥胖患者,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但要注意不能以为有了药物就可以放松饮食与运动的生活干预治疗,任何形式的药物治疗都应该建立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前提下。
    收缩压≥13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5毫米汞柱的患者,可选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治疗。
    脂代谢异常者应当根据病患的危险分层,制定控制的靶目标,应首选他汀类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如果甘油三酯≥500毫克/分升,可诱发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应首选贝特类药物降甘油三酯。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增高者可选用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这些药物可通过纠正血压、血糖、血脂和纤溶等异常,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