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训练环境更接近比赛环境 国家跳水队从这起飞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5-05 07:45
人浏览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夺得了7枚金牌,巩固了世界跳水霸主地位。而山东省体育中心游泳馆是本届奥运会开赛前最后一个阶段封闭性集训的地方,也被跳水队誉为“福地”。日前,本报记者走访了这块福地。
济南训练基地中国跳水队的福地
9月的一天,艳阳高照,山东省体育中心游泳馆内热闹非凡,喜爱水上运动的济南市民正在这里练习游泳和跳水。今年7月,这里被确定为“山东省体育中心国家跳水训练基地”,随行的山东省体育中心游泳馆馆长李斌,指着跳水池上高低不同的跳台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国家跳水队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地方。”
据了解,6月21日至8月4日,在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的最后阶段,国家跳水队来到济南,在山东省体育中心游泳馆进行了为期45天的封闭性训练。说起这次训练,山东省体育中心副主任黄又林告诉记者:“跳水队赛前来济南训练,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习惯。跳水运动员在济南训练后,感到心里更踏实,对比赛更有信心。”
黄又林还告诉记者,跳水队赛前最后一个阶段选择到济南训练始于1988年,自1988年以来,历届奥运会前,国家跳水队都会在最后的备战阶段,选择来济南集训,有时候直接从济南飞往比赛场地,并都取得很好的成绩。跳水队领队周继红曾说,济南是中国跳水队的福地。
赛前训练运动员压力很大
2008北京奥运会之前,来济南进行封闭性训练的跳水队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共计40余人,虽然中国跳水队多年来的世界霸主地位无人能动摇,但运动员在训练时的压力也很大。
黄又林告诉记者,林跃在训练初期曾一度找不到感觉。6月21日,国家跳水队来到济南,次日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训练,由于林跃正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体重稍有增加,致使他训练中的动作受到影响。在训练开始的三四天时间里,通过精密摄像机拍摄的慢动作来看,林跃几乎每一次起跳都不到位,一度让教练员和他自己很着急。有一次林跃从水中出来,对自己找不到起跳的感觉很恼火,甚至对墙动起了拳头,墙体钢塑板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凹坑。
对老将郭晶晶来说,训练时就显得沉稳老练许多,当时她在接受国内电视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你自己很有信心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有太大压力,所以大家才会在赛前的封闭式的训练时,把自己状态调到最好,做好一切准备。”
软件服务一流
黄又林告诉记者,山东省体育中心跳水训练场馆的环境虽不是最好的,但软件服务是一流的,这也是国家跳水队选择在济南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因。周继红称赞服务保障工作细致入微,“我们想到的你们想到了,我们想不到的你们也想到了。”
运动员训练很辛苦,负责运动员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同样不轻松,专门负责运动员饮食工作的山东省体育中心接待科科长卢化杰告诉记者,由于运动员结束训练的时间不同,再加上运动员口味各异,有时同样一道菜要做五六遍。从1988年就开始负责国家跳水队饮食任务的特级厨师卢化杰告诉记者,运动员的饭菜不但要花样多,更要保证饭菜的食用安全和营养补充。每一样菜都是由卢化杰亲自采购,并详细记录采购时间和地点,菜品食用前都必须保留3天菜样,以备查溯。每顿饭后,食堂工作人员都要挨个查看运动员餐具中剩饭的数量,剩的越多,说明不太适合运动员口味,食堂工作人员就会在下一顿饭中加以调整。卢化杰总结说,整个跳水队的饭菜口味偏向于南方口味,喜欢吃川菜。
跳板跳台上的防滑垫若粘贴不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运动员的脚感,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运动员的心情和发挥,为了使训练环境和比赛环境更接近,为了一张防滑垫工作人员费尽了心思。游泳馆馆长李斌告诉记者,由于馆内湿度很高,粘贴平整的防滑垫使用一天后下面就会出现气泡,工作人员想尽了办法,最终决定每天晚上结束训练后,揭下用过的防滑垫,处理干净跳台跳板,重新粘贴新的防滑垫,吹风机、电风扇和电烤灯成了烘干工具。
黄又林告诉记者,集训最后几天,由于济南天气炎热,跳水馆水温高达27摄氏度。为了给运动员创造一个舒适的训练环境,工作人员就每天往水里投放10吨冰块给水降温。为了避免冰块伤到运动员,工作人员用一个细孔大网将冰块隔离在运动员入水处,虽然工作人员常常热得满身大汗,但为了队员们的训练,大家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