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回避医学检查不可取 讳疾忌医会延误治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15 12:34
人浏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因无暇或不愿去医院而使得健康问题频频遭遇红灯:正值青壮年不料积劳成疾患了“过劳死”;一次原本应该认真对待的体检自以为无碍便草草应付或回避体检,结果后悔不迭;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身体信号因为久拖不治最后酿成了大患等等,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专家指出,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回避进医院,但这不等于他们身体就没有疾病。别看一些小疾小患在当时不会掀起大风大浪,可在连续疲劳或有其他诱因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诱发大的疾病。
“驼鸟战术”埋下隐患
记者见到何女士是在一家医院的消化科病房,她高挑的身材,体重却只有49.5公斤,清秀的五官加上得体的穿着使她看上去不像一位病人。不看病历,更不会相信她已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而且还是一位医务工作者——一所地级市医院手术室护士。她被确诊患了直肠癌,进一步的检查发现已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说这些的时候,她的语气很平静,一副看开了的漠然。在深感惋惜的同时记者亦道出了心中的不解:没有痔疮、长期便秘,近半年来总是大便带血,身体消瘦,这些都是可疑的信号,是普通老百姓都会引起警惕的问题,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在医院工作的便利条件,为什么没能做到及时发现、主动治疗呢?面对这样的询问,何女士显得有些无奈和后悔,她说,其实早在半年前就感觉到排便系统不对劲,每每看到便后带血也在直肠癌方面怀疑过,但那时症状还不是太明显,考虑到工作忙,而且上有年迈需要赡养的老人,下有马上就要参加高考的孩子,一旦检查结果真的是癌症,整个家不就完了吗?人到中年,需要顾虑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思前想后,她选择了回避检查。就这样,思虑太多和可能不会得癌症的侥幸心理,使何女士错过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最佳时机。
采访中,记者发现持有类似何女士心理的患者不止一位,是什么心理让他们选择了回避检查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博士对此分析说,回避去医院检查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动机:有些人对自己的身体高度自信,认定自己“身体夯棒”,不要说死神光顾,就是小疾小患也不会找上门来;有些人怀疑当前的医疗技术;有人不相信西医,有人不相信中医;有些人则患有一些较为隐私的疾病,对自己的病有一种羞耻感,羞于向医生诉说,他们选择了隐瞒不说或一拖再拖,心理学上称之为“驼鸟战术”——明明有病,却像驼鸟一样把头埋到沙子里,权当做不知道,等到拖成了大病,却已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不能不让人深感惋惜,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可取。
别对自己的身体盲目自信
近年来,许多中年人甚至年轻人的健康频频遭遇红灯:过劳死、中年猝死、癌症、慢性病等越来越多,一个似乎很健康的人,突然检查出来癌症晚期;或者晚上你还和一位朋友一起神聊,第二天却得知他突发心脏病,走了……让人惋惜痛心的同时,也很疑惑:为什么疾病如此轻易地就能夺走一个个看似年轻和健硕的生命?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究竟认识多少?
不久前,一位重庆青年不到两天时间里,累计工作超过35个小时,在宿舍死亡,被鉴定为过劳死。
2005年年底,江苏教师李华突然晕倒在办公室,经过多方抢救无效最后死亡,医生认定为劳累过度猝死。
今年温州市殡仪馆统计的死亡病因显示,仅3月份就有3位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的人因劳累猝死。
据调查显示,“过劳死”现象近年来呈年轻化快速增长的趋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0岁到45岁青壮年男女人群的死亡率均有较大幅度上升。更有大学教师英年早逝的例子不时提醒着我们:往往还在我们高枕无忧,自认为很健康的时候,癌症、慢性病甚至死神就找上门来。
中国健康教育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保健专家杨秉贤介绍,其实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过劳死仅仅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过劳死不是累死,其实质还是病死,劳累只是疾病的促发因素,真正的元凶还是疾病。别看一些人很少踏进医院,可不等于他们身体就没病。只是当疾病还是隐性疾病或小毛病时,他们没有发现,或是不予理睬,甚至讳疾忌医。别看这些小毛病平时不会掀起大风大浪,可在连续疲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诱发大的疾病,甚至可以“覆舟”。但这样的危险信号并不被一些人尤其是中年人所重视,他们对自己的身体高度自信,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只是“血压有点高”、“血脂有点稠”、“有点脂肪肝”等等,于是既不监测血压,也不去接受治疗,拼命工作或大量饮酒,最终因严重的脑出血而死亡;还有“血脂血黏高”或有隐性冠心病的人,由于过度劳累,最终导致心肌梗塞而突然死亡。更有一些人对单位提供的健康体检也不屑一顾,认为年纪轻轻“身体夯棒”,不用多此一举。
人对自己身体高度自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尹文刚研究员分析说,人的自信往往是这样产生的,即根据已有的一些经验或例子。对自己的身体高度自信,可能是基于“我曾喝一斤酒没事”等错误经验,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对细节方面不够关注,只是身体整体感觉尚好,过度自信,不加防备。如果留意一些过劳死或猝死的患者,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不看病或较少看病,自认为外观上的体格魁伟就是身体健康。专家建议,其实人在其他方面可以自信,但在身体方面不妨缺少点自信,及时做做健康体检,学会没病找病,防患于未然。
回避检查于事无补
回避检查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疾病,对待自己的身体呢?尹文刚研究员解释说,理论上说,回避检查不能算是一种心理疾病,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一般情况下人都有回避负面信息的本能。但是对待自己有可能患病的身体,无论是运用“驼鸟战术”还是对自己的身体超级自信的人,回避检查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除非你已经极度厌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正视疾病,科学对待。
尹文刚同时提醒大家,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会有差异。一些人因惧怕而回避检查时,作为家人和亲属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劝导他,比如对那些确知身体出现了问题却又回避检查的人,往往是有他担心的东西,因为怕失去某种东西而不敢去正视它。要了解清楚他到底担心什么,然后进行点拨,孰轻孰重,让患者自己权衡出来。作为患者或一个准患者,回避检查有时是怀着一种侥幸心理:“我不会”、“不可能”,伴随着种种猜测,其实内心反而容易夸大对某种疾病的臆想,产生心理上的“泛化”,从而夸大某种疾病。这种“泛化”心理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使身体也处于消解的状态,如果没有知识和理性做支撑的话,这种消耗的状态会使身体陷入更为糟糕的境地。“人们如何看待疾病,如何适应一个负面信息,其实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知识普及和文明水平,对患者来讲,医学知识的普及会帮助他们对疾病作出科学的选择。”尹文刚研究员如是说。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