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如何判断行政违法行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4-03-15 10:17
人浏览
导读:判断行政违法行为的方式是行为是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是否符合侵害他人权利的客观要件、是否违反了法定义务等。内部行政违法、形式性行政违法等都是行政违法种类。

  一、如何判断行政违法行为

  要判断行政违法行为,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1.主观要件: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有主观上的过错,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社会危害却仍为之的心理状态;而过失则是指在应当预见的情况下因疏忽或过于自信而未预见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2.客观要件:行政违法还必须满足一些客观条件,其中包括行为及其后果。行为不仅限于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重要的是,这些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比如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行为,它们就不构成行政违法。

  3.行为人的法定义务:行为人必须负有与其行为相关联的法定义务。如果行为人没有履行这些义务,即使其行为本身并未违反法律规定,也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4.法律依据: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即它必须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如果行政行为明显缺乏事实依据、法律根据或其他合法理由,即使表面上看似合理,也不能被认定为合法的行政行为。

  二、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常见类型

  法律快车提醒您,生活中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有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行人闯红灯等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行政机关没有依照法律程序作出或应该作出而没有作出的法律行为,具体情况不同行为确定的行政违法行为如下:

  1.实质性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的行为在内容上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实质性要件;

  2.形式性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的行为在形式上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形式性要件;

  3.内部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在对其内部机构、人员及内部事务的管理中所发生的行政违法行为,包括内部实体违法和内部程序违法、行政编制和机构设置违法;

  4.外部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行使 行政职权,对外部事务进行管理时发生的违法行为;

  5.作为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作为义务;

  6.不作为行政违法。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

  三、行政违法行为的特点是什么

  1.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的违法。与民事违法和刑事违法不同,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上的违法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当他们以行政主体身份或以行政主体名义出现时,他们的违法才能构成行政违法。

  2.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首先,行政违法具有违法性,它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侵害了受行政法保护的行政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其次,行政违法在性质上属于一般违法,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尚未达到犯罪的程度。

  3.行政违法是依法必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并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