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叫停银信合作信托资本管理办法或将出台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08 02:33
人浏览
【世界时尚生活-特稿】银行通过发行银信合作产品,给企业客户做“表外贷款”业务已运作多年。一条紧急下达的口头禁令或让长期以来藏匿于正常信贷渠道之外的“表外信贷”无处藏身。   缘何紧急叫停?   据了解,银监会此番突然叫停银信合作,主要是由于担心急剧膨胀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冲击银行资产质量、规避监管。   所谓银信合作,简单理解,是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曲线为企业提供贷款。譬如,某企业如果需要贷款,可以将相关需要贷款的项目由信托公司“打包”处理成理财产品,然后经由银行出售给投资者(备注:往往是银行主导设计此类产品)。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在信贷管控较为严格的时刻,银行可以曲线为企业放贷(银行收取的是信托公司相关管理费用,列入中间收入,而非利息收入);第二、此举还可以帮助银行将信贷资产通过信托公司转出表外,是商业银行腾挪信贷的主要手法。但此举隐藏的风险不容小觑。   譬如,对于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其收益乃至本金完全取决于上述被打包处理进信托理财产品的项目质量如何。此外,据了解,部分银行其实亦有“灰色渠道”购买这些理财产品,实质上突破了监管层的信贷规模限制。   根据用益信托研究中心的统计,仅今年5月份,就有32家银行和36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银信合作产品413款,预计全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6149亿元。 而当月,全部银行的人民币新增贷款不过6394亿元。   如此规模巨大的“另类贷款”,自然令有关监管部门不敢掉以轻心。事实上,今年6月1日,银监会曾紧急召集银信合作业务规模最大的12家信托公司开会,要求部分银信产品规模与发行增速居前的信托公司主动压缩业务规模,以后每月银信产品的发行不能超过5月末的规模。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控制了12家大规模的信托公司后,银行的放贷冲动直接奔向了中小信托公司而去。在6月底核查之后,监管部门发现,虽然遏制住了12家大公司,但(仅一个月)银行通过银信产品流出去的信贷规模又达到了几千亿元。   虽然具体数额还不清楚,但坊间传闻是2000亿元。或许正是因为这个数字,让银监会下定决心突然叫停银信合作。   信托公司被“打蒙”   银监会的此举虽然有防范风险的必要,但在信托业者看来,此次的“全面叫停”堪称“大棒”。而被打蒙的,大有人在。信托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信托业务一直在被监管、被收窄,也有了进一步严控的预期,但没想到这次会“全面禁止”。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因为如果银信产品被叫停的话,留给信托公司的盈利空间几乎所剩无几了。   “我们现在和银行的合作渠道,只剩下我们(自己)发行的集合信托理财产品,然后银行代销。”上述业内人士说道。   但问题在于,这些项目的金额通常都非常小,大多数就一两个亿、多则也不超过5亿元。同时,集合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的硬性门槛(必须高于100万元)和投资者总人数限制(单个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人,但单笔委托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投资者和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受限制)门槛都较高。   据了解,在股市投资业务上,目前证监会对信托公司开立证券账户还处于“禁令”状态。   “我们不知道这次叫停会持续多久。”一位信托业者则无奈地说,“我认为,银行的放贷冲动是超调控的主因。如果一开始就将遏制源头掐住银行而不是信托公司,也不会到现在再来补救;更退一步,在控制住12家大信托的同时,推广至全行业,情况也会好很多。”   房企也失去融资渠道   银信合作主要形式是,银行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理财产品,以信托贷款和信贷资产投资类业务为主。一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公司,也是房地产公司惯用的融资渠道之一。   目前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已突破2万亿人民币,而去年9月末规模还不足6000亿元,今年4月末已飙升至1.88万亿元。或许正是因为银信合作规模的突发猛进,加剧了监管层对银信合作业务的担忧。   银监会相关人士表示,一些银行机构为规避计提拨备、资本监管等审慎要求,通过设计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将贷款转出表外,这使得银信合作变相增加了新增信贷规模,增加了对于信贷调控的难度。   信托资本管理办法将出台   为了进一步从制度层面规范银信合作业务,银监会即将出台《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办法初步拟定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据新华社报道,成稿已久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最早将于月内出台。这一监管条例出台后,信托公司的业务规模将受制于资本规模,以量取胜的银信合作模式将不得不转型。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核心是,信托公司可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将与净资本挂钩,这一办法类似于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约束。   此前,监管部门已于6月初对银信产品开始严控,要求部分银信产品规模与发行增速居前的十多家信托公司主动压缩业务规模,相关信托公司以后每月开展银信业务的规模不能再超过5月数据。用益信托研究中心统计显示,5月份共有32家银行和36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银信合作产品413款,预计全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6149亿元。   自去年三季度以来,监管部门开始控制银行信贷规模,商业银行再度以银信合作方式将信贷业务表外化处理,以腾挪信贷空间。这一倾向也得到监管部门重视,去年末银监会连发111、113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旨在规范银信合作理财及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不过,这些文件规范的主体都是银行,对信托公司的监管仍有待强化。   目前,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资金运用方式目前以信托贷款和信贷资产投资类业务为主。但是,在银监会111号文出台后,信贷资产转让类产品的规模已经大幅回落,原因在于该文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这使得理财资金购买本行信贷资产的“自买自卖”模式终结。   但是,在信贷调控的大背景下,信托产品的一些投向已经不符合政策导向。在2007年那轮宏观调控中,由于监管部门收紧房地产信贷,房地产类信托异军突起,一款信托贷款类产品竟然创造了房地产企业30%的融资成本记录。在今年的一些信托贷款的投向中,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商再度成为热点,这与银行严格相关贷款投放不无联系。许多卡在银行门口之外的房企纷纷寻求信托突破。现在,一般房地产类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早已超过了10%。   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关注。专家认为,银信合作的大规模爆发,有悖于宏观调控主基调,不利于监管层对信贷规模的调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表示,需要警惕信托规模快速增长。银信合作的信托,4月份已经做到了1.88万亿元,将近1 .9万亿元。监管部门和货币政策决策部门,必须密切关注现有的信托规模增加情况,继续坚持回归常态的货币政策,把信托的规模控制住,否则可能又会出现新问题。此前,在2010年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要重点关注银信合作、信政合作、房地产等热点业务,防止非银机构成为银行规避政策的通道。【世界时尚生活】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