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医患沟通那点事儿——误解是怎样产生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24 10:16
人浏览

  《还医生尊严》系列访谈之“沟通篇”——医患之间 误解是怎样产生的?

  “尊严”是什么?

  医生是一个很高尚的神圣的职业,医生的尊严就是社会和患者的尊重与信任。
  ——凌锋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医生的尊严就是这个职业本身的精神、道德。
  ——卫生部生命伦理专家组成员

  尊严是相互的,尊重医生在医疗过程中的行为,医生反过来也会给予患者尊重。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

  单从医生本身的职业来说,尊严就是体面的生活和人们的尊重。
  ——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

  搜狐健康:曾经看到一本关于梅奥诊所的书,他的首席执行官柯迪斯讲了一个小故事,是被患者家属15年后表达感谢的经历。他说医生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部分,医生理解患者何时需要一个温暖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真诚的拥抱。让每一位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安全和希望。艺术家能够洞察患者的焦虑,并鼓励年轻的妈妈不用担心发烧的宝宝;艺术家会聆听中年患者屡次戒烟失败的烦恼和沮丧;艺术家知道什么时候工程师们会无能为力,他们会帮助患者及家人成功地应对生命的最后时刻。这是他成为医生的原因。我相信我们大多数的医生也是抱着救人的目的选择了这个行业,对病人也有着同样的关爱之心。医患之间的沟通,需要建立在关爱的基础上。凌教授,您觉得医生对患者的关爱都体现在哪?

  凌锋:医生对患者关爱最多的是对患者疾病感同身受的所有理解,如果你能够感同身受,你的措施、策略一切都会从病人出发,这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职责。

  作为医生,我们是在履行一种使命,并不为了患者的回报。当然现在很多人认为医生是一个不错的谋生职业,但是医生更是一种要求高尚的人文关怀的职业,要治疗病人肉体上的疾病,更要温暖病人。

  搜狐健康:曾经大家对医生的理解确实是这样的,但这些年来医生的角色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您是否感觉到患者态度的变化?以及患者对沟通的需求?

  凌锋:其实大多数的患者都是很好的。这十年我们医院的日门诊量从三千涨到八千,患者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病难、看病贵,找好医生找不着,跟医生沟通时听不懂。

  袁钟:现在社会太浮躁,表现在看病上也很浮躁,人们生了病都希望赶快治好,吃了药就希望马上见效,花钱看病就得药到病除。人们的期望值太高,已经脱离了自然规律,一旦治疗没什么效果,就会觉得这么大的专家居然没看好我的病,转而诟病医生。

  王航:患者对沟通的需求,无非就希望实现两点,第一点是医生说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治得好还是治不好我们讲清楚,这样即便最后治疗效果不好,患者也能够接受;第二点是对我能有个合适的态度,互相尊重,良性沟通,别一个人拉着脸另一个人剑拔弩张。

一问:医生为什么不能给我多看几分钟?

  门诊医生没时间吃饭喝水上厕所 体力透支给病人下跪

  搜狐健康:董伟有没有自己看过病?你觉得跟医生沟通有困难吗?难在哪?

  董伟:医生的时间太紧。陪我妈妈看病时明显感觉到,问诊时间真的不超过五分钟,我们家老太太刚想说“我这个病……”,医生就说“哦,是什么什么问题,给你开这个药,抹一抹就好了”,这样就结束了,基本都是这样。

  袁钟:你知道如果超过五分钟,外面的病人会干什么?会敲门,会嚷嚷“怎么还不出来,干吗呢?”会闹起来的。其实医生巴不得给你看50分钟,但外面人山人海,后面的病人受不了,医生不可能再延长问诊时间。

  事实上,挂号的人太多了,病人不好受,医生更不好受。有天我去协和挂专家号,那位医生本来只需要出一上午的门诊,但是他从早晨八点一直看到下午三点,一个老同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到下午三点的时候实在不行了,要下班,结果一开门病人在门口跪了一地。但这位老大夫实在是看不动了,他反过来给病人跪下了。医生也是人,他们不是神。

  现在医生跟病人的沟通确实不够,但是就那么三五分钟怎么沟通?医疗的一部分是对患者的抚慰,但抚慰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两三句话可以完成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进行情感沟通非常困难。

  搜狐健康:凌教授一上午需要看多少个病人?也需要马不停蹄地5分钟看一个吗?

  凌锋:我们神经外科的检查非常复杂,5分钟看一个是做不到的。来的病人基本都是已经在其他地方治疗过多次的,一来就是一厚摞子的X光片,这些片子看过来都得20多分钟。如果一上午看20个病人就已经忙得一点都空儿都没有了,但我们经常要看二三十人以上。我原来看22个病人会从下午一点看到六点。

  王航:在国外,专家教授们都会有个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围绕着他,有下级大夫帮他分诊,至少也有一个秘书在前面挡住一些人。但是国内的很多专家都是单枪匹马。

  搜狐健康:这么有限的时间,别说患者很难把想问的都问清楚,就是医生,能把该叮嘱的全都叮嘱完吗?

  凌锋: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只能捡重要的说。

  王航:在国内看病,当病人走出医院的时候,医生跟病人之间就不再有联系了,双方能够接触的就只有门诊的那一点儿时间。但疾病何其复杂,让医生几分钟就仔仔细细说清楚,还要从头到尾叮嘱一遍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根本做不到。

  为何专家不能多出几天门诊?多给病人一些时间?

  搜狐健康:那作为患者就会想,为什么不能多出几天门诊呢?如果专家不是一周只看一两天,而是天天都出门诊,病人就不会扎堆儿看病了,不就有更多的时间沟通了吗?专家们这么忙吗?

  凌锋:门诊之外还有太多事了,我们外科大量的时间是做手术,做造影做手术是我的主要治疗手段,此外还要查房、要教学、要跟病人谈话……

  医生治病不是看一眼就准、吹口气就好了的,这个病要不断地检查,要跟各个检查部门联络,尤其是神经外科,隔着脑壳想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需要很多很复杂的CT、核磁等等,每个地方都得排队。

  等这些检查回来以后还得要分析结果是什么,要跟医生去讨论,跟病人沟通。

  如果有其他医生的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作为主任需要一块儿去分析原因,给危重病人会诊出更好的办法。

  光是医疗的工作,就这一天到晚就已经满满当当了,除此之外还要教学。我们是教学医院,要带实习生,要给学生上课,大专的学生、本科的学生、研究生、进修生所有的课都要上,当然还要备课。[page]

  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搞科研,要写SCI的论文。写一篇SCI论文需要看多少文献,做多少实验啊,而且还要查病例、搞随访,要请病人过来或者给病人打电话,写很多表格等等,任何一项工作拿出来都够做一天的了,现在每个医生都承担着不同层次的医药研究工作。

  除了这些工作还有行政管理的工作,各个部门都找你要材料,每个部门都要找你去开会,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的事很重要。

  累倒在手术室里——医生最常见的生活写照

  搜狐健康:大专家们忙,那普通医生呢?

  凌锋:我们科的工作包括病房、门诊和急诊三部分。病房的医生要求每天提前半个小时上班,7:30全体都要到岗,今天要做的手术得全部过一遍,要集思广益。我们有八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都由主任医师带着下面的医生把方案制订完,然后再上大组,八个专业组的组长再共同判定手术方案是不是合适,做最后的把关,然后就要上手术室了,一天从早到晚甚至到夜里全部都是手术,我们科最多一天要做20多台手术,负责120个床位的患者,但我们只有28个医生。

  这些医生每个人都是顶着星星出门,带着星星回去。我曾经拍过一张照片,是我们的一个医生在手术室一直干到半夜,但还有手术排在后面,不得不抓紧时间休息,在两台手术中间换台的那点空儿里,他就在沙发上睡着了,戴着手术帽和口罩,我给他盖单子的时候他一动不动,完全是沉沉地睡着。这张照片是医生最经常的生活写照,天天都能见到。

  这还只是病房的部分,除此之外还要做门诊和急诊的工作,如果半天门诊,应该看到12点就结束了,但我们很多医生都是一看就看到下午一两点钟,不能吃饭。

  医生们已经是在超负荷工作了,但还在不断面临更高的要求:全日制工作,周六周日节假日的门诊和特需都不能停……医生也是人,不是钢筋铁打的。

  术前沟通有专门医生负责 大专家们分身乏术

  搜狐健康:门诊的沟通时间有限,那手术前的沟通呢?像这次的同仁事件,凶手在博客上说手术之前几乎没见到徐文教授几次,认为前期的沟通不够充分。通常医院的术前沟通是怎么样的?

  凌锋:医院里面是分级管理的,有住院医生、主治医生还有各组组长,最后才到我们这一级,每个级别有各自要负责的工作。术前沟通基本是到住院医生这一级已经解决了,而住院医生传达给患者的也是上级医生的意见。

  作为一个主任如果要去跟每一个病人谈,其它的查房、指导、会诊、教学、门诊就没办法做了,就是三头六臂也干不完,恨不得成了千手观音。即便这样也已经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我到现在(下午4点半)都还没有吃饭。

  仅凭医生之力难解患者之需 势单力薄倍感无奈

  搜狐健康:医生确实太忙太辛苦了,但是患者也觉得委屈,病总得看啊,医生没时间解答,那我问谁去啊?医改改了这么多次,这个问题是一点也没解决,可患者不理解,他们期待着医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若仅凭医生之力,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凌锋:无能为力,非常无奈。这不是病人的错,更不是医生的错,而是体制的错,一己之力无法解决。

  王航:分级医疗没有建立起来,基层医院不能分解大医院的压力,全国人民都去协和都去宣武都去天坛,那看病能不难吗?虽然是体系出了问题,但患者只能接触到医生,就把所有的气都撒到医生身上。像同仁惨案这种事,医患都是受害者。

二问:医生为何不能“好好”回答我的问题

  你就告诉我是不是这个病!不是医生做不到而是医学做不到

  搜狐健康:除了时间有限,良好沟通的前提还需要“听懂”。凌教授跟患者接触的时候,觉得患者能理解您说的话吗?

  凌锋: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说明白。这跟病人本身的基本素养和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大家在一个共同的交流水平上说话,他是能够明白的。但如果来一个蛮不讲理的人,或者是一个有偏执心理的人,那死活也说不明白,就是钻牛角尖。你给他掰开了揉碎了讲,唾沫星子说没了,他还是照自己的那么想,或者始终还是那句话:你到底能不能给我治好?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患者都是通情达理的。

  袁钟:有些患者觉得,“听明白”就是要医生回答是还是不是,治得好治不好,但是医生不能这样回答。比如常有人说“你看了半天,也没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就告诉我是不是这个病!”——但医学做不到。

  诊断不明白、方法不完善、效果不理想……这是科学家说话,能告诉你“是和不是”的,那是神学家——药到病除、包治百病,斩钉截铁地说假话——医生可不能这么说话。“有限”是科学的特征,“无限”是神学的特征,只有上帝才是无所不知的。

  王航:听懂还得有个过程,至少病人去看大专家之前,得有其它医生或其他渠道先普及知识。比如一个患者去找凌教授看血管瘤,那关于血管瘤的各种医学知识之前得有一层一层的医生告诉他,不能所有的问题全都堆到凌教授那里从头开始科普,说半个小时也听不懂。

  医学有太多未知因素 无所不知的是上帝而不是医生

  搜狐健康:最难让患者理解的,就是病情出现意料之外的发展时。比如有些大病没有早期诊断出来;比如患者进医院时看似小病,可是治疗后却变严重,甚至死亡等等。这种事件也最容易引起医患矛盾,因为患者和家属的第一反应就是——医生治坏了。董伟采访过很多医疗事件,你看到的在这些事件中医患双方的沟通是什么样子的?

  董伟:刚才袁老师说到我们的医生很辛苦有很多委屈,但反过来看中国的患者,其实也有一肚子委屈。我们不说同仁事件这个个案,只说一种普遍的现象。通常患者去看病,都是一大早甚至凌晨就在医院门口排着,看病的时候可能也没见到医生的笑脸,中间又托人给送红包,到最后可能花了很多积蓄,结果——人死了。中国人一旦家里死人了,这个事情就大了。

  如果是给我治好了,那之前受的气就忍了算了,一旦治不好,甚至出现死亡事件,家属觉得没有理由再忍下去了,就要拼命要找事儿,尤其是当他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渠道或者是他信任的渠道去解决纠纷的时候,就选择的医闹。我看到很多医疗纠纷特别是恶性纠纷往往是这样的。

  王航:患者认为什么法律手段都没用,就采取了撒气到医生身上的手段。

  搜狐健康:凌大夫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病情出现患者预期之外的发展时,怎么跟患方去解释清楚这个事儿?[page]

  凌锋:第一步是由下面的医生去跟患者及家属沟通,一旦事情比较严重,我肯定要主动去沟通。

  这种情况下的沟通当然很难,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最后的沟通结果如何,取决于医生最开始交代病情时,以及整个治疗过程中有没有让患者了解到每一步的情况,并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可能出现的后果。如果说一开始就满打满算,告诉病人“这个病没问题,小菜一碟,你放心吧”,那肯定跟你没完。

  医学是一个探索的科学,是有限的科学,它不像修汽车一样把轮子装好了、方向盘安正了汽车就能跑,医学有很多未知因素,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但你不能因为医学本身的有限性而把刀子砍向医生!

  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有一个上海的病人脊椎血管畸形,这是个非常少见的疾病,很多人不认识,病人去医院看了却没有诊断出来,结果病情越来越重。因为我是专门治这个病的,我看了之后给这个病人做了手术治疗,但因为已经晚了,所以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恢复,结果病人回去就告之前的医院误诊,还有个律师信心满满地说这个官司肯定能打赢,这个医生绝对是误诊了,又找了电视台,搜集了很多材料准备要曝光。电视台跑来找我说你把他治好了,您能不能说两句?我说医生也是人他不是神,每个医生学习的程度和从事的专业都是不一样的,医学本身就不是包治百病、了解万象。天上的星星多的是,天文学家是不是每个星星都能叫上名字,知道怎么回事?因为不知道星星是怎么回事你杀了几个天文学家?地上的宝藏多的是,考古学家也没都挖出来也没都整明白,有把考古学家杀了告了的吗?为什么医生不能有他的有限性,医生一定要了解万象、全能全知吗?

  袁钟:这我很赞同凌教授的做法。有个别的医生为了显示自己能干,反而在客观上挑拨了患者跟其他医生或医院的关系,有些医患矛盾中确实有这样的因素。

  医生应该告诉病人,治疗是有限的,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有些是失误,有些并不是失误,它可能是任何原因,但不是医生能决定的。现在很多医患矛盾都是病人在几个医院都看过,形成了对比,最后导致了愤恨。

  举个例子,有个病人眼睛的手术做失败了,但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都非常认真,非常负责,一步步获得了病人的信任,虽然最后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医生的责任已经尽到了,这个病人同样很感动。

  董伟:有的时候我可能对治病的结果有遗憾,但是我可以对这个医生仍然很满意,这绝对可以做到。

  袁钟:医患关系还是一个人际关系。

  只要是人就会犯错 医生是人不是神

  搜狐健康:医学有太多未知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意外”的存在。但有些时候,确实不是意外,而是医生的失误造成的。很多人的理解是——医生不可以出错,因为关乎人命,或者关乎一个人的后半辈子。我们可以接受去政府办手续的时候被弄错,可以接受买东西的时候买到残次品,但是对于看病我们无法接受错误和低水平。

  凌锋: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医生也是人,永不犯错的那是神。我自己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我治病人没治好的时候我确实不断在反省在检讨,甚至连死的心都有。但是这个东西你没办法避免,这是人的本性,只要是人就会有他的认知有限性。

  袁钟:曾经有个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因为他能力的有限,不能把病人治好,就拖我找协和的大专家一起来会诊,但是专家还没赶到的时候,病人就已经去了,他一看到病人家属就想流泪。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他还每年去八宝山祭奠。多好的医生!这种医生能对病人不好吗?

  但是有个别的医生确实不这样,医疗系统需要树正气,现在好医生并没有得到这个行业真正的赞扬,应该让有才华有道德的好医生先富起来,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医生得到医院和社会最大的鼓励。但是目前这个机制没有,有些好医生其实很委屈,在行业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个氛围需要人为地创造起来。如果说害群之马,哪个行业都有,我们骂食品不安全、骂教育乱收费等等,医疗也挨骂,但如果光是指责,并不能把行业的正气树起来。

三问:医生为何不能对我态度好一些?

  患者对医生的评价 好评率占85%

  搜狐健康:患者抱怨较多的还有态度问题,这也是很多医患冲突中造成患者不冷静的一大原因。医生做到的跟患者预期的,似乎总有差距。先问下王总,好大夫网站上看到的患者评价,态度方面是好评多还是差评多?什么样的内容居多?另外,有没有哪个医生在态度方面全都是好评,一条差评都没有的?

  王航:好评率占85%,还有10%属于中评,有5%是差评。我们有严格的反作弊和监控手段,应该说这个数据能够反映中国医疗行业的真实情况。我们的网友留言是很理性的,但是问有没有哪个医生是患者百分之百满意的,有,但确实不多。

  医生面对的患者是形形色色的,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同样的一句话能让你满意,但未必让他满意。

  搜狐健康:凌教授,在面对患者的时候能做到一直保持好态度吗?

  凌锋:不可能,除非他是假的。任何好态度都是有客观条件的,今天环境很好,心情也很好,态度当然好。但是修养好的人,每天几十个病人乌央乌央的围上来,铺天盖地罩着你,走路不拨着人都走不过去,周围一分钟都清净不下来,这个时候如果有个病人拍着桌子跟你喊“今天不让我住院就不行!”“你们就是欠揍欠砍!”估计你的心情是好不到哪儿去的,就这一句话就足以把你的火激起来,你说我们图什么,医生也是人。

  工作累环境差收入低 医生如何能有好心情

  搜狐健康:除了作为一个人肯定会有的喜怒哀乐之外,医生的态度里面还包含了哪些情绪因素?

  王航:是否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自豪,如果这个职业已经让他无法热爱,那何谈好态度。还有收入,有人说在国外很多地方医生的收入标准应该是公务员的三到五倍,那在北京就应该是将近两三万的月薪水平。但现在医院还是定位为事业单位,医生的收入远不及公务员,工作环境又恶劣。这种条件下还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大家就别奢望了,先把环境治理好了再说。

  凌锋:如果没有一个体面的收入,很难有一个体面的工作状态。如果这个职业工作的环境也不好,收入也不好,上班还要想着怎么还账,买不了煤气加不上油,他有好心情吗?如果用极大的职业操守来抑制住他的不满,那是不会长久的。[page]

  即便患者出言不逊 医生仍在尽心治病

  搜狐健康:医生又累,工作环境又差,收入又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社会又没能给予应有的尊重。看来想让医生有个好心情是难了,但是让患者去承受也委屈了点。患者对态度的抱怨,医生如何面对?

  凌锋:我们很无奈,但毕竟我们是医生,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还是存在的。我们也在不断的修正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今天中午我还跟学生专门讨论这个事,大家还是认为我们要感同身受,要理解病人,哪怕病人跟我们吵。今天中午有个患者家属跟我们的住院总医生吵,住院总医生好言好语地请他来住院,他上来就说“你今天要是不给我住上院你等着瞧”,这句话让医生的心里非常不平衡,但是我们知道他的母亲得了病,他心里着急,人一着急不太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所以即便家属跟我们不客气,我们仍然尽快安排检查,然后再去跟病人沟通。这挺难的,但作为医生我们还是在这么做。

  医生是来帮你而不是害你的 别把矛头指向帮你的人

  袁钟:患者对医生的责难其实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比如我醉酒驾车、我打架受伤,这毫无疑问是我自己的责任,但是我找到凌大夫看病,你没有看好,那这就变成了你医生的责任。本来创伤是我自己造成的,医生是来帮我的,结果却把所有的错推给医生。生病也是这样,我的个人行为——比如我长期抽烟、熬夜,或是环境污染等等各种问题导致我生病了,医生是来帮我战胜疾病的,不能说医生给你看病就算“沾上了”,这事儿就是你的,看不好就是你的责任。把矛盾转嫁给医生,这是不对的。

  凌锋:同仁医院砍伤徐文教授的病人,他得了癌症确实值得同情,但不是徐文教授把癌症种在他身上的。

  王航:一个医生跟我素昧平生,但他治好了我的病,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感谢,这是人之常情,所以85%的满意度这是非常正常的。

  国外的患者更信任医生 有医疗纠纷却没有医闹

  搜狐健康:国外是否经常有恶性医患冲突?国外的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状况如何?从沟通理解上来说,国内的医生与国外的医生差距在哪里?国内的患者与国外的患者差距在哪里?国内的环境与国外的环境差距在哪里?

  凌锋:我专门做过调查,包括美国、欧洲和一些亚洲国家我都了解过。欧美国家的医患矛盾永远有,他们也有治坏的也有告状的,但是从来没有砸医院的,医院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你损害他人的安全立刻就是在警力控制范围之内。

  虽然有矛盾,但是病人就是去法院去告,他们没有专门的“医闹”这种职业,这是中国非常奇特的一件事。文明程度高、法制健全的国家是这样,那些经济发展不是特别好的国家,像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的情况我也问过,人家也没有砸医院的,有没有矛盾?有,去法院告,病人要付高额的律师费,但是也绝对不可能去砸医院。

  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安部门绝对是保护医院的,从来没有在医院里面随意杀人的事情。

  国外医院的就医环境也好很多,医生的尊严保持得非常好,医生自己是一种绅士俨然的感觉,打着领带干干净净;医院里也是干干净净,真的不能大喧哗,人走路声音也是小小的。看每个医生都是要预约的,病人分时段来医院,整个候诊室等待的患者不超过20人;包括主治医师都有专门的秘书安排病人,哪像我们这里任何人都可以直接闯进医生办公室。有次我到日本拜访一个教授,教授为了跟我多说几句话问诊时间被延后了一些,病人只是安安静静地等在外面,没有谁跑过去敲门问你怎么还不给我看病。

  另外病人的依从性非常好,病人认为医生说的绝对正确。其实我们也知道,国外的医生并不见得所有决定都是正确的,但患者就是这么信任医生。我在我们医院里也经常接触外国病人,送到急诊抢救时,跟病人家属沟通要比跟国内的病人家属好沟通得多,无论说什么他们都非常感谢。在这种状态下立刻觉得医生的尊严、医生的自信油然而生。如果还没等医生开口,病人家属就用一种审问式的口气问“你到底用的是什么药?”医生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抵抗情绪。

  医生受害了 更多人的健康权就受害了

  搜狐健康:医患之间除了面对面的沟通之外,还有另一个平台在发声,就是媒体。先问下董伟,写了这么多年医疗报道一定很有感触。

  董伟:从我个人来说,我特别希望把每次的危机事件变成一个和解的机会,完善我们机制的机会。危机事件本身很糟糕,如果变成发泄怒火,医生骂患者,患者骂医生,那最后生出来的还是怨恨,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王航:据我所知,美国的医生、警察还有老师这些行业是不允许随便曝光的,你要想曝光必须要承担相当多的审核。因为如果这些行业出了问题,谁来给我们治病,我们的孩子谁来教育,我们的安全谁来看护?这几个行业其实在新闻媒体那里都是受保护的。

  凌锋:最近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篇新闻就是“八毛钱治好病”的事件,完全是断章取义,最后不仅毁了这个孩子本身,而且还毁了这个医院,也就毁了一大批需要来医院看病的孩子,毁了整个医疗的形象。

  搜狐健康:如果医患之间的误解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后果是什么?

  王航:拿同仁事件来说,徐文教授是国内顶级的喉科医生,而且在患者中口碑非常好,这个事件发生后,我们网站收到五千多条患者留言,都是祝福、惋惜、感慨。如果徐文教授不能再拿手术刀了,中国就少了一个这样的人,那么多想找徐文教授看病的患者再也找不到了。

  凌锋:我们改变不了现在的体制环境,但必须有一个安全的行医环境,至少保证我今天还活着,还能继续为病人看病。如果我今天死了,再有人想找我看病也别想了。这种事件最受伤害的其实是病人。

  袁钟:我曾问一个房地产老板,你的房子为什么卖得好?因为旁边有个好医院!我们都很清楚,一个人认识几个好医生是件幸事,一个人住在好医院旁边也是件幸事,生病的时候能及时找到医生,这是当地老百姓的福祉。很多人把健康寄托在医生身上,医生受害了,更多人的健康权就受害了。

  凌锋:现在的执业环境太恶劣,某种程度上是治安管理的一个巨大缺陷。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强烈要求公安部就医院的安全问题发布一个通告。

  王航:有位专家评价同仁事件时说,警察为什么不管?因为警察认为维持治安的范围是公共场所,但医院是事业单位,医院内不属于公共场所。如果有人在医院门口闹事,这是公共场所,但医院里面我们管不了。不同的部门之间在互相推诿安全责任,而现在是该承担责任的时候了。[page]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