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征地征海补偿安置标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7-19 17:07
人浏览

  对于征收土地的政策,很多人都非常关注,这关系到被征收土地的农民能获得的补偿,补偿是按照土地的原用途来进行的,整个征收过程都需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有违法行为,那么对于最关注的征地征海补偿安置标准是怎样的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征地征海补偿安置标准

  国家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1、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2、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3、依照上述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二、征地补偿不合理可以到哪投诉

  可向当地县级政府反应,如果说不能得到解决可以向省级土地管理部门反应。

  根据法律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现就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土地改革指导意见》明确,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域内各县(市)耕地的最低统一年产值标准,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制定统一年产值标准时,综合考虑被征收耕地的类型、质量、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农产品价格、农用地等级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按照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则,在法律范围内确定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的统一年产值倍数。如果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30倍计算,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由当地人民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现行法律对被征地农民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安置途径。为了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指导意见》明确,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农业生产安置、重新择业安置、入股分红安置、异地移民安置等。

  《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五条 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

  《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 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对于征用土地,相关部门都是要对被征土地的人进行一定补偿的,而且补偿标准都有规定,一旦发现不符规定、不合理,可以到政府部门或是土地管理部门投诉,我们需要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三、征地程序详细流程

  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征收管理办法》 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流程,包括以下七项:

  1、建设项目用地单位向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用地申请;

  2、市、国土部门拟订征地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后逐级上报;

  3、征地审核与批复;

  4、被征地所在人民政府发布征收土地方案的公告;

  5、被征地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国土部门制订补偿、安置方案并公告;

  6、被征地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国土部门补偿安方案的实施;

  7、建设项目用地单位获发建设用地批准证书。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征地征海补偿安置标准”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具体的标准各地都不同,要看征收工作部门发布的公告。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