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还债故事与“诚信范本”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9-03 19:48
人浏览

  六十七年是个什么概念?今年是新中国六十华诞,六十七年之前的事显然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一位84岁的老人,当年家庭遭遇飞来横祸,父兄被害,债台高筑。为欠债还钱,他六十七年来节衣缩食,终于在今年4月还清了全部债务。这个感人的还债故事最近在江西上饶县传为佳话(详见7月23日新民晚报“中国新闻”版)。

  这是何等艰辛漫长的还债之路,何等坚毅决绝的践诺之行,简直难以想象这六十七个春秋,二万四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可敬的郑宜栋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他,义无反顾,坚忍不拔。“诚,为人之本也,人当取信于人”。司马迁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怎么会想到两千多年后,会出现如此矢志不渝的“诚”者?

  其实,尽管有人说如今诚信缺失、道德沦丧,但是在中国民间,以“诚”为做人之本的美德依然熠熠闪亮,郑宜栋这样的善人并非绝无仅有。仅在百度键入“漫漫还债路”的关键词,便可发现郑宜栋式的还债人何其多啊!江西农妇曾六莲、黑龙江农民钟满军、新疆妇女吴兰玉、浙江诚实守信模范蒋引娣、长治市道德模范张林英、江苏农家女张亚萍、营口程振春程振生兄弟、河南农民工郭玉良……太多太多,不胜枚举。他们的还债或替夫,或代父,或为救妻,或缘于生意,虽含辛茹苦,却一诺千金,数年、数十年地信奉“诚信比财富更重要”,践行“欠债还钱”,写下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记载着当代中国的“诚信档案”。这就是我们质朴而仗义的同胞,善良而执著的百姓。他们是诚信的范本、美德的化身。而从各地传媒的报道、政府表彰对象来看,这些道德高尚的人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大多是农民。

  这使我记起两年前读到过的一个由《小康》杂志所作的诚信调查报告,2006-2007年度中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6分,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53.1分,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处于下降趋势;中国个人信用指数为66分,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总体看,诚信在及格线上下波动。而调查的另一项数据则着实耐人寻味,就职业看,信用最好的5个群体分别是农民、军人、科学家、工人和农民工。农民被认为是信用度最高的职业群体。事实一再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颇讲诚信,如他们至今仍按照古老的“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信用准则办事,十分珍视自己的“诚信度”。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调查显示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分别是:政府官员、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保险从业人员、国企领导……

  说什么好呢?当然,这个调查结果不见得十分准确,不过多少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相吻合吧!就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而言,农民可谓“弱势群体”,但在社会诚信、为人品质上,他们却是“强势群体”,是道德标杆。从八旬老人还债六十七年的故事说开去、想开去,我们可以品味、感悟一些生活的真谛吗?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