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天津市滨海新区:争创科技创新领航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5-06 04:37
人浏览

  与八十年代的深圳崛起和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不尽相同,新世纪的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是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为开发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争做排头。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动力,更是滨海新区的发展之魂。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滨海新区在争当“排头兵”的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驱动。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科技竞争,创新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优势劣势,主动被动,完全取决于创新的能力和速度。滨海新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肩负的使命和承载的期望是历史性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历史性的。

  科技创新能力,是滨海新区不辱使命的重要内功。唯有依靠科技创新之轮,才能驱动新区实现加速度发展。在全球经济危机此起彼伏的氛围中,各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速度竞赛正如火如荼。滨海新区必须发挥比较优势,以最大的步幅创造最快的速度,攀上科技制高点,参与全球竞争。

  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提升滨海新区的科技竞争力,争创科技创新领航区,滨海新区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人才管理和服务体系列为“十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体系构建、平台建设、政策支持、人才吸引等多方面,通过改革创造新优势。☆

  改革添活力 创造新优势

  “把滨海新区建成科研单位、科技人才的向往之地”。今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滨海新区调研时,为滨海新区打造科技创新领航区指明了方向。

  按照国家要求,滨海新区要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领航区”。科技是核心,领航是关键。今年推出的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让这个核心成为最硬的“核”。

  《滨海新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围绕科技创新领航区,从体制破题,锁定了七大关键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科技资源聚集与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人才特区等。在滨海新区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中注入科技的驱动力量,使“领航区”增强极具张力的科技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新高地。

  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既要清醒自己的优势,也要审视自身的差距。差距就是空间,弥补差距就是跨越。我们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和障碍,《改革意见》逐一破题,提供了目标路径和策略方法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拓展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结构调整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把推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打造创新型城区,成为科技创新领航区。☆

  六轮驱动 加速科技创新 精心培育科技创新沃土

  如何将滨海新区打造成为科研单位云集,科技人才向往的创新高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滨海新区在《改革意见》中,特别强调了环境建设的维度。

  在体系建设上,按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新区研发支撑体系、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投融资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

  作为研发支撑体系的平台建设,滨海新区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撑技术创新和创业孵化,同时支撑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探索科研平台共享机制,服务企业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截至到今年,滨海新区共拥有经认定市级以上各类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206家。其中重点实验室22家,工程技术中心60家,企业技术中心124家。这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已经成为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桥头堡”。

  作为投融资支撑体系的融资渠道建设,新区通过产业基金、公开募股、引入海内外资本等多种融资方式参与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多方参与科技平台共建的机制,以公开募股等融资方式参与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机制,探索产业技术公共研发平台的商业化运行模式。

  作为人才和政策支撑体系建设,新区在人才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和安居宜居等多方面打组合拳,打造科技人才向往之地。新区先后兴建了一批限价房、白领公寓,加大了商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渤龙湖总部基地、天保国际商务园、北塘小镇,这些科研总部基地以“高科技、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为标准,彰显人性化;在政策环境上,新区出台科技创新扶持、财政税收扶持、公共服务扶持、资源要素扶持等政策体系,凸显集束效应。

  “科技创新绝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技术创新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管理体制、制度建设、组织方式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变革和协调配合。”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李春成表示,滨海新区要实现在科技创新上“领航”,就必须通过建设区域的研发支撑体系、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投融资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滨海新区科委主任黄亚楼表示,争创科技创新领航区,首先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大胆创新科技发展的理念和政策体系;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天津市的科技政策,提高科技资源的综合配置能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滨海新区正通过体制改革、平台建设、环境营造、政策运用等一系列体系化的支撑,精心培育科技创新的肥田沃土。☆

  聚集中小科企培育“小巨人”

  区域经济发展,既需要大项目,也需要“小巨人”。“大项目”的优势在于龙头带动作用。而科技“小巨人”就是加大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相比于龙头项目,中小企业则是区域发展的活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是打造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广泛基础。在这“双塔”战略中,科技“小巨人”应该是新区未来发展中“独具一格”的王牌。

  一个苹果手机能顶一车皮的袜子,一手提包的芯片价抵上一集装箱的装备零部件。在这看似无关的比较中,体现的是什么?是科技含量,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新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新世纪全球产业的布局调整中,在后危机时代,要想抢抓先机,呈现后发优势,就必须要提高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而当下,滨海新区要通过打造中小科企云集的沃土,提高区域的科技竞争力。

  在培育中小科企的过程中,新区实施了“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两大战略,全面聚集中小型科技企业,通过提升中小科企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这两大“战略”的实施,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构建多元化的载体来实现。比如,新区认定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并给予扶持。这些“种子”已经逐渐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后备军”。在实施“顶天立地”战略上,为了切实解决科技“小巨人”成长的“烦恼”,新区建立了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的保姆式服务。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已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资金达到7.25亿元,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667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262家,其中今年以来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688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117家。 [page]

  “十大改革”中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体系,构建培育壮大科技“小巨人”的机制体系。新区《改革意见》明确提出,通过三条渠道助力小巨人快速长大。

  一是丰富和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扶持方式,创新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分配方式。新区科委高新技术产业处副处长陈良文介绍说,新区将改变过去单一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丰富和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扶持方式,着力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做法包括:允许财政性科技资金通过政府周转金、无偿资助、股权投入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等手段,对科技型企业寻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支持,接受战略咨询、管理培训、新技术导入等服务,给予相应资助。

  二是调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创新股权激励、期权激励,调动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创新积极性;鼓励股权投资机构参与科技企业股权投资,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的主体不能是一棵棵大树,应该是一片森林。过去我们重视科研机构创新,近几年新区将重心转移到企业创新了,支持企业建立创新平台,思路的转变体现的是政府的引导作用。”黄亚楼表示,“小巨人”将是新区实现“内生增长”的源动力。科技企业成林现片,科技“小巨人”茁壮成长,新区才能在迎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振兴的浪潮中勇居潮头。

  三是强化快速孵化器建设,激励创业活动。创新孵育载体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天使资金投资科技型企业,实施无抵押融资担保;支持企业制定成长路线图、知识产权战略等。滨海新区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彩良认为,现阶段,新区的部分孵化器处于物业管理水平,应该快速提升专业化水平,为入孵企业提供更加完善和专业的服务,真正成为种子企业孵化成长的护航者。据悉,新区已重点支持一批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园、育成中心等高水平快速孵育载体的建设和发展,引导和鼓励天使资金参与孵化载体建设,力争使一批孵化器成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摇篮。

  培育本土“小巨人”,是内生增长。走出去,则是外力牵引。新区在完善科技企业培育机制的同时,加速“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现已全面展开对外科技招商,吸引外地优秀企业到新区落地生根。目前,新区已成功在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深圳南山区举办了科技招商会,吸引了一批外地企业到新区实地考察,并已有多个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企业明确落户新区。

  “滨海新区着力聚集创新资源,在做大科技型企业增量上做文章,积极推动科技招商,面向国内外先进地区,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利用”团组招商“、”链式招商“、”蛛网招商“等招商模式,拓宽招商渠道,吸引聚集优秀企业、高端项目与领军人才。”陈良文表示,新区还计划到美国、欧洲等地科技招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到新区创业发展。

  滨海新区小巨人培育计划中表明:到2015年,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将超过15000家、科技小巨人突破750家。科技日报资深记者冯国梧认为,滨海新区以“双轮驱动”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培育自身本土企业的同时,加大对外招商力度,这些举措有助于新区率先成为高新技术原创地、高端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打破成果转化的藩篱

  在培育科企的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滨海新区正在探索如何让科技含量高,被束之高阁的好成果尽快产业化,形成产品,创造财富。

  滨海新区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让两个主体从一开始就坐在一起、融在一起,助推科技成果的转化。自2010年开始,滨海新区与中科院合作举办成果对接会。目前,已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领域展开专项对接,数十个中科院的成果与新区企业“牵手”成功,并在新区转化。为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在滨海新区成功转化,新区特别设立5000万元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成功对接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

  “滨海新区创新机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学研组织松散,缺乏有效的结合。一方面,企业之间、高校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缺少合作;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缺少合作,竞争大于合作。”黄亚楼表示,现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很难实现真正的成果转化,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是奔着去拿奖,而不是冲着市场去做的。

  针对这一问题,新区提出加强部市会商、院地合作。这是滨海新区在打破成果转化藩篱中,打出的又一张“王牌”。今年7月18日,滨海新区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伙伴城区试点工作启动,新区成为国家863计划实施成效的展现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并将以产业伙伴城区为依托,在全国率先探索高新技术成果如何快速实现产业化,如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示范全国。“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让企业提前介入科研工作,让成果直奔市场,有市场才能有价值。”黄亚楼表示,在未来的探索中,将引导成果供给以应用为驱动,需求驱动才是产学研结合的根本所在。

  滨海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必须有责任、有能力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这样的背景下,滨海新区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大胆为科技成果转化开辟新路径。黄亚楼表示,《改革意见》明确将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支持外企与本市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转化机构,推动技术溢出和研发本地化;探索向三资企业开放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机构联合承担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科技项目。鼓励本区单位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吸纳利用国外技术。支持研发机构与国外合作,承接国外技术服务外包业务。

  记者了解到,新区政府将创新科技经费支持和分配方式,吸引更多国内外研发机构到新区落户。对于已经在新区建立研发机构的,其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应该归本地企业所有,别都拿到总部。第二,如果他的新技术产品确实是在新区产生的,新区可以采取一些政府支持的方式,政府采购或市场上采购首套产品的,给一些补贴。对于这些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研发中心,这样的鼓励也能给他们一种认可。

  李春成表示,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哪个区域对外资科研机构给予如此大的支持,滨海新区的这一做法,势必会吸引外资科研机构加速向新区转移,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page]

  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人是一大动因。产权激励机制不健全,是难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的一大因素。按照《改革意见》,新区将重点解决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交易结算等问题;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制度环境决定技术创新要素配置的原则、利益分配关系和决定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而最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产权制度。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滨海新区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市场要求仍有较多需要改进之处。”天津财经大学津沪联合课题组的专家说。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科技界最大的命题,这是科技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的最核心环节。科技部高新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建湘表示,滨海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走出了一条很有特色的新路,滨海新区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促进和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的建成,充分发挥了科技部门的服务职能和平台作用,把政策扶持、863计划成果资源聚集、金融资本及市场等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促进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阻碍成果转化为商品、创造最大财富的藩篱,正在滨海新区一点点被打破。通过成果对接会、863伙伴城市建设、加大对外企开放力度以及激励科研人员发挥最大潜力等方面的改革、尝试,滨海新区步步为营,已经初见成效,但在成果转化之路上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去逾越,《改革意见》则将成为有力的支撑。☆

  让科技与金融完美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模式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使资本、技术、知识等在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有专家指出,拥有能够支持科学技术持续不断创新发展的强大金融体系,将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学者强调,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全面结合,既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又是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那么,滨海新区如何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

  银企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中小科企贷款难的一大瓶颈。今年以来,位于滨海高新区的海泰担保公司和位于天津开发区的泰达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纷纷加入专利质押贷款的阵营,成为银企之间的“红娘”。据悉,引入担保公司的间接模式己成为新区科企融资独有的模式,即企业将专利权质押给担保公司作为反担保措施,担保公司为企业向银行提供融资担保,进而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2010年,新区以该模式进行的专利权质押融资业务金额已占到六成。

  在破解银企信息对接的过程中,新区走到了全国前列。《改革意见》明确,新区将创新科技金融管理体制,当好排头兵,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黄亚楼介绍说,新区通过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金融和投资机构共同设立科技投资企业和科技产业基金。目前已设立动漫、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基金。

  滨海新区科委社发处处长周凤良表示,新区要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科技资本市场体系、科技投融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这种多维度、多角度的体系建设,提升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环境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新区在设立专业化的产业基金,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整合提升新区现有科技金融机构,目前正在筹建新区科技金融集团。

  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新区将建立和完善非上市公司股份公开转让制度;推进科技金融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项目对接,通过科技项目的引导和支持,实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

  “新区应该扩大创业与风险投资方面的人才培训和大规模创业培训,引导创业投资,树立”创业高于就业“的理念。”周凤良表示,滨海新区应形成“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多要素市场的生态系统。通过政府出资、担保公司担保、银行贷款的办法,加快新区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杂志主编赵昌文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及金融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着科技金融发展的整体方向,金融体制改革决定着科技金融发展的速度,只有将科技金融纳入国家或者区域战略,才能实现科技与金融的完美结合。

  在新区,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这两个生产力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两个因子,这二者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让滨海初步成为一个富有新区特色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完善服务体系打造科技生态服务链

  今年10月,在天津空港经济区的国家数字版权交易中心内,一家北京文化公司正在实地考察。“听说这里建成了一个国家数字版权中心,不但有很好的硬件,还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交易所推出的作品版权(著作权)登记、软件(著作权)登记、版权法律咨询及维权、数字版权交易等服务为企业带来了不少方便,有意将企业迁往新区发展。

  国家版权数字出版基地,是新区近年吸引到的较为大型的科技中介孵化和服务机构。随着科技企业的聚集,越来越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入新区。

  作为十大改革内容之一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机制,推动中介机构企业化运作,是亮点之一。目前,新区正在积极筹建滨海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它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科技资讯、科技统计监测、技术信息服务,企业需求信息的搜集整理等。“这个中心要按照企业的方式来组建,以市场化方式运行。企业不是说仅仅有钱就能把科技创新做好,还需要诸多方面的服务,可这些工作完全靠政府来做,第一政府财力、人力不允许,第二政府做未必做得好,客观上是干涉了市场,”黄亚楼表示。

  《改革意见》明确,新区将在科技中介服务管理体制方面取得创新突破,推行科技中介服务政府采购制度。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技术与信息咨询等服务的中介机构,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技术与管理咨询、检验监测、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新区在构建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将不断完善三个链条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所谓“产业链”,是把分散的企业通过产业链条组合起来。“创新链”是知名高校和重量级的研究所组成的研发智库。“服务链”则是指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相应的配套,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市场开发培训,提供企业之间相互交往的平台。 [page]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的贾蓓妮认为,鼓励民间创业,鼓励中介机构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不但可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引导企业向主导产业和龙头项目周边集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打造完整产业链,还可以促成中介与企业,大企业带动小企业配套的集群式发展格局。

  李春成认为,《改革意见》针对科技工作中力量分散、封闭分隔、投入产出不高等问题突出了一系列改革要求,体现出了融合、开放、市场化的特色。比如,在发展科技服务业方面,这次也提出要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这样既满足了科技企业的服务需求,同时支持了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黄亚楼表示,新区正在准备制定出台科技服务业发展意见,设立发展专项资金。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也正在筹建中,该中心将打破此类中心事业单位体制,以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从《改革意见》中不难看出,科技服务业已成为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科技服务机构的入驻,已经成为新区构筑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创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

  打造科技人才的向往之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如何将滨海新区建成科技人才的向往之地,将是新区科技体制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

  “滨海新区要建设制造业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就要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科研、技术开发和生产应用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高端人才来新区创业。”李春成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得人才的国际流动更为灵活;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为培养本土研发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滨海新区拥有近200家各级研发机构及研究中心,应该抓住人才国际化的机会,为吸引高素质人才提供广阔的空间。

  研发型企业或机构的到来,为新区带来了大量人才。2009年,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宇学锋,看中了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研发环境,离开世界疫苗领导企业巴斯德,到滨海新区创立康希诺。宇学峰深悟人才和团队的重要性,在他的穿针引线下,一个具有国际疫苗水平的创业团队逐渐成形。他们中有曾参与多项疫苗开发的资深科学家、有风险投资经验的金融界精英,还有曾在美国惠氏总部任职多年的营销专家。

  这样的实例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把人才吸引过来,还要想办法让人才留得住。”黄亚楼表示,按照《改革方案》,新区将在高层次科技人才聚集和激励机制上取得突破创新。全面推行高端人才全球招聘制度,打破单位和部门限制,试行兼职兼薪的双聘制度;对高水平团队和人才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携带可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创新创业。研究制定《职务发明人奖励办法》,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入股和配股,推行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期权分红机制,创新区外科技人才的利用方式,尝试外籍和外地高端科技人员主持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

  黄亚楼表示,滨海新区在成立之初推出了科技奖励办法,表彰鼓励科技人员,营造全社会尊重创造,激励创新的氛围。未来,新区还将继续敞开大门,不遗余力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努力完善创新创业和公共服务两大载体,全方位打造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相信,随着《改革意见》的全面实施,新区成为“人才向往之地”、“人才集聚之地”将指日可待。☆

  探索科技创新的滨海范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体制改革是解放第一生产力的创新行动。在这项至关重要的改革中,滨海新区正在探索形成科技体制改革的滨海范式。

  这个滨海范式将找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着力点。按照《改革意见》,新区形成了以六大路径为依托的六轮驱动模式,并正在新区全面铺开实施:用支撑体系打造一块激励科技创新的肥田沃土;用政策支持体系造就一个“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科企之林;用市场化模式引导,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藩篱;用创新思路集合金融工具,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用科技生态服务链,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用机制体制创新,打造科技人才的向往之地。

  新区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和靶点非常清晰,路径也非常明确。李春成表示,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将在国家科技体系体制创新的总体要求下,创造属于滨海的示范。按照《改革意见》,滨海新区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资源聚集,担负起辐射、服务环渤海区域的重任。

  “滨海新区在打造科技创新领航区的过程中,承担着为全国提供先行先试、创新示范的使命”,黄亚楼表示,《改革意见》明确了具体的改革内容,制定了周密的改革实施方案。力争在三年内,通过系列的保障措施,实现科技创新领航区的目标。作为新区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实施部门的负责人,黄亚楼信心满满地说:“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改革的战车已经发动。”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新区将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按照《滨海新区科技“十二五”规划》,力争使新区率先成为国内高新技术原创地和产业化高地,科技创新领航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区,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滨海范式。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