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广东科技出版社《高新科技科普丛书》出版始末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5 23:22
人浏览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魏晓薇

去年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开幕式上,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珠江两岸灯光夜景,令世界为之惊叹。这种璀璨的灯光夜景,是应用高新技术的结晶——发光二极管(LED)的杰作。但什么是LED?它是怎样产生如此绚丽的光彩?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高新科技科普丛书》中找到答案。

这套科普丛书,尤其受到青少年读者的追捧。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杨时锐说:“虽然从书名看似乎没有直接涉及我所学的建筑工程专业,但读后却发现,丛书的内容对我大有教益。”他形容该丛书是“开启高新技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当下,国内青少年科普图书市场进口科普图书占据绝对优势、国内原创科普图书极为匮乏,原创版《高新科技科普丛书》的脱颖而出并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值得深思。这究竟是一套怎样的丛书?日前,《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程采访了该丛书的出版方——广东科技出版社。

一个极富地方特色的

图书选题

广州是我国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之一,这里曾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并拥有全国城市中最多的网民,此外,广州的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随处可见的高新技术,激发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向往和对高新技术的好奇心。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广州特别需要一批适合于大众阅读、特别是总结推广广州重点发展并取得较大成就的高新技术的科普读物,需要借助这样的读物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为广州培养科技领域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去年七八月间,为了贯彻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决定组织编写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由驻穗各级科研单位和企业科技人员编写的《高新技术科普丛书》。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为图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经费资助。

一支特别能战斗的

创作队伍

当时丛书已有14部书稿,但其中有的像教科书,有的像工作报告,有的甚至像广告说明,均不成熟。受邀参加丛书评审会的科普作家汤少明、王甲东、崔坚志和吴伯衡等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些问题,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领导听后十分焦急,于是力邀广东省科普作协参加丛书的审稿、统稿工作。

广东省科普作协毅然承接了这项任务。这个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协会,曾有过组织科普作家集体创作科普图书的经历,特别是2007年5月开始着手《主题综合式科普丛书》的创作,为各高新技术学科的科普创作形式、方法探索出了新路子。很快,《高新技术科普丛书》工作小组成立,各学科板块有了指定负责人,并确定了14位科普作家为图书审读专家,成立了6人丛书统稿小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对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分别担任丛书顾问并撰写了总序。

按照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要求,该协会很快拿出了《广州市高科技丛书工作计划》和《广州市高新科技系列科普图书编写规范》,对丛书的整体设计、写作风格、阶段目标、时间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了提高编写人员的科普写作能力,协会对其进行两次大规模科普创作培训。在历时一年的编写过程中,该协会共举行了6次优先批次多部图书的审读专家与作者联席会议,并与广东科技出版社一起召开了3次审读专家、作者、责任编辑共同参加的丛书研讨会,此外,每本书的审读专家和作者还举行了不计其数的写作讨论。在这样一个既严格又宽松、既统一又独立的创作氛围里,丛书的编写进程大大加快,作者随时可以得到审读专家与责任编辑手把手的指导,创作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丛书出版的过程,也是一次历练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着一份对科普创作与出版的责任担当。其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在书稿即将送厂付印之际,科普专家潘敏强和作者李慧琪应约连夜补写了10页文字;又如在紧急关头,漫画家陈曦通宵未睡,代替作者完成了重画插图、图片填色的工作。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丛书如期付梓、保质保量地出版。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王甲东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谈起创作感受时说,科普创作很有挑战性,“那些高科技的新知识、新理论,有些连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都还觉得难以理解,现在却要把它写得让广大读者甚至初中生都读得懂,还要读得津津有味,真的不容易”。于是,“在编写这套《高新技术科普丛书》过程中,我们参照引进了国际上科普读物的许多流行元素作了全新的尝试。例如,内容分为正文及延伸阅读两部分。正文部分要做到初中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就能读得懂,只要读完正文,就能对全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而延伸阅读部分是为那些追求更深入、更完整知识的读者而设立”,“我们还考虑到读图时代、网络时代的特点,让‘读图迷’和‘网络迷’打开这套书时,都会有亲切感”。

一种可尽享科学滋养的

美好愿景

由广东科普作家原创、多学科的《高新科技科普丛书》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此类图书出版的空白。对此,在丛书出版首发式上,广州市副市长贡儿珍、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曾对这套丛书出版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这套《高新科技科普丛书》,文字通俗而不乏严谨,生动的语言透着幽默,既有漫画插图也有专业图表,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有关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高新技术知识。同时,透过该套丛书,还可以感受到现代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广州乃至广东迅速崛起的可喜景象。这套丛书的出版,也显示了广东原创科普图书的创作实力,特别是在一批科普专家的指点与培养下,这支年轻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必将对广州今后的科普工作和科普创作事业的发展,对广州今后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乃至营造整个城市的科学文化环境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该丛书的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功得益于各方的努力,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原广东科技出版社社长黄达全将其总结为:“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是前提,吸纳社会资金资助是保障;整合社会资源,使专家、科普作者和出版社编辑结合互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联姻是保证图书质量的有效途径。”[page]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样制约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然而,面对现实,在我们充分享受着现代科技发明成果的今天,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科学教育,不能尽情享受科学的滋养,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但颇感欣慰的是,广东科技出版社计划将此套丛书的出版继续下去,哪怕遇到再多困难。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