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版权示范:成都的努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17 08:41
人浏览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创意产业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性和创新性,是基于创作者个人创意的一种智力成果,而版权正是主体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所享有的垄断权力。

版权转化是版权价值的根本。

而在版权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行政与司法的双轨保护、服务体系的全面构建至关重要。

2009年11月,深冬。

陈尽静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辛苦创作了2年,尚在萌芽中还未印刷成册的漫画书——《妞妞淘》,居然获得了成都市版权局颁发的“2009年度首届成都出版·版权金创意奖”。

“奖,来得太意外了,醒来时,我都还在想这一切是不是真的!”对陈尽静来说,来自版权局部门的肯定,此时尤为珍贵。

在深圳一干就是8年,回到成都创业时,“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搞原创作品,创造自己品牌。”尽管有着丰富的外包经验,并做好了思想准备,可陈尽静还是低估了自己创出品牌的难度。

2007年,公司正式运转。陈尽静开始四处寻找项目;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中年人接触到了一个可爱小女生的日记,她便以此为蓝本创作动画。“不停地修改,不停地论证,前前后后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妞妞淘》第一集才初成雏形。”

接下来的故事,可以容我们想象。要将版权转换为产品,首先必须寻找出版商。而一本完全没有任何知名度的书,对任何出版商来说都不敢轻易“联姻”。

从成都到广州、深圳,陈尽静带着《妞妞淘》,北上南下。“常常是杳无音信,石沉大海。”

沮丧。怀疑。振作。什么心态都有。但压力的承受度,创作者扛住了。

“版权局的这个奖,就是在这个时候,给我们‘送’过来了!”直到《妞妞淘》成功“登陆”新华文轩,并在短短几个月内,一跃登上新华文轩畅销书排行榜时,每每谈起那份肯定,陈尽静都是抑制不住的感激,真情流露……

事实上,对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陈尽静的故事都仿佛一张照片,浓缩着所有原创公司的成长之路。

每一部创意作品的背后,无不是用心血筑成,有关部门假如能够提供优良的版权服务,并及时给予版权保护,便能促使创造者缩短不必要的流程,减少过多的中间环节,尽可能提前进入版权转化程序中,促进智力成果的转化利用,孵化成“材”。

而成都,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的精髓,莫过于此。

版权保护 行政与司法双轨并行

创造与版权密不可分。一个城市对版权的保护程度直接关系着这座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成都,历来重视版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协调互补。

无形与有形间,看似无形的版权,有形保护却强而有力。

2010年4月。一场名为“利剑行动”的打击侵权盗版行动在全市吹响“集结号”,作为强化版权监管力度、净化版权产业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利剑行动”通常由新闻出版、版权、工商、文化、公安等多个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对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实施精准打击。“一旦发现盗版,立即封存。‘利剑行动’第二天,就查封了7480张盗版光碟!”

然而,在成都,如果说“利剑行动”以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意的“网络专项治理行动”、“盗版教材教辅专项整治行动”、“软件非法预装专项治理行动”都是加强版权监管力度的版权行政保护措施,那么与之并轨同行的版权司法保护体系,自成都创建伊始,则进入了不断深化、优化、强化的通道。

2008年至今,武侯区高新区锦江区法院先后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成为取得包括著作权纠纷在内的知识产权纠纷管辖权的基层法院。此举完善了成都市知识产权审判机构,加强了版权司法保护力度。

2009年,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统一由知识产权庭审理的“三审合一”制度和机制,以此来确保案件质量和效率,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与此同时,还面向社会公布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侵犯红蜻蜓集团有限公司商标专用权案”、擅自使用“死海”字号不正当竞争案、“侵犯麦家小说《暗算》著作权案”等知名案件被纳入其中。

有人说,最富有竞争力的项目,需要高水平的投资环境来吸引。而投资环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就是一个城市知识产权司法的保护水准。倘若版权保障不足,原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所作的大量投资——研究、设计、制作等活动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投入便难以收回。长期下去,必将严重妨碍一个城市的创意产业和产品的持续发展。[page]

因此,公正透明的法治投资环境是城市筑巢引凤的关键所在。

凤能否引来?除了“硬”环境,“软”环境也同样重要。

为了给无形的版权穿一件有形的“防护服”,给创意者们吃一颗“定心丸”,同年,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版权保护力度,积极参与全市建设版权示范城市的意见》,从建立版权法律辅导机制、快审快结的审判与执行机制、版权司法保护宣传机制及联动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版权的司法保护,延伸其服务职能。

2010年,某本地公司未经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授权,擅自安装、使用了微软公司享有著作权的大量Microsoft Office(微软办公)等系列软件。诉讼中,在成都中院及时调解下,促成双方当事人形成了被告适当赔偿以强化侵权人尊重版权意识,并利用诉讼契机完成被告企业软件正版化的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案,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

“被告方不仅同意在30日内销毁其持有的未经授权已复制、使用的任何微软软件副本,还尊重微软公司的著作权,就本次侵权软件使用事宜赔偿10万元,同时自愿选择微软公司开放式许可的授权方式采购总价数10万元的商用软件。”

公正、公开、透明的版权保护环境,令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对当初自己的选择坚信不疑,并对成都“加分”不少!

然而,在成都版权示范城市的创建历程中,还少不了更多保护者的“身影”。为进一步强化行政与刑事衔接,及时、准确打击侵犯版权犯罪行为,市公安局和市检察院印发了《关于建立成都市版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规定》;成都海关也完善了海关版权保护机制,加大了进出口环节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

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版权保护的社会监督作用,发动群众力量劝导制止侵权盗版违法行为,我市还建立版权保护协管员机制。在中心城区聘用60余名版权保护协管员,协助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对重点市场、社区、街道兜售侵权盗版制品行为的监督和治理。

在制度的网络中行进,变化有目共睹。

环环相扣的版权保护制度,净化全市版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悄然提升了一个城市的美誉度与核心竞争力。

当无形的版权置身于有形的保护之下,版权则开始发挥其天然的魅力,在美丽的天府之国,酝酿新的勃勃生机……

版权服务 “2个月的时间换取3年多的等待!”

服务做得好不好,是版权能否向产品或产业转化的关键。

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成都一手抓版权保护,一手抓版权服务。一方面是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另一方面还建立版权服务“绿色通道”,组建辐射西南的成都版权交易中心,并以版权工作站以及行业协会等为触点,设计出高效的版权服务体系。

和陈尽静一样对成都版权服务心存感激的,还有另一个人。

坐在版权交易中心,与合作者侃侃而谈。作为三味火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许毅从来未曾想过,自己能在成都版权交易中心内,“火速”找到“媳妇”。“就像坐火箭一样,我用2个月的时间,换取了3年多的等待!”

许毅,看上的“媳妇”,是大学教授写的一部剧本。“我想把剧本改编为动画电影,首先就要在版权交易中心,进行‘改编权’的交易。”许毅笑着说,版权交易中心就好比“红娘”,而版权局的政府背景,值得信赖。

走进许毅所言的“红娘”,置身于红星路三十五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版权交易中心,偌大的屏幕上,热闹异常。黑底红字的显示屏上,细细密密的标注着版权转让的名称和挂牌价。

“《雄风大振》艺术作品转让,挂牌价,5.6万元;《荷塘清香图》艺术作品转让,挂牌价,18万元……”站在显示屏前流连,许毅说,“我就是在这个显示屏上,看到了我的‘媳妇’!”语调的轻快,传递出年轻人此时轻松的心态。

在许毅看来,交易平台的服务功能对所有创意者来说,都好处多多。“创业的前端,就是非常需要政府提供的版权交易中心这样的平台,提供统筹服务!”

“假如,没有版权交易中心这个平台,我们公司请人创作作品,创作时期一年半载,万一写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心意,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人力物力!这就存在第一个风险!假如创作的作品还尚可能用,可谁又来为我们公平、公正的评估这个项目呢?这又存在第二个风险!”

许毅的担心,由成都版权交易中心全解决了。

在这个西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版权交易服务机构内,通过网络和场所交易两大系统,不仅可及时传递版权资源供需信息,提供作品版权登记、交易、展示、保护以及版权数据信息查询等服务,还能以多种形式与海内外版权机构合作,积极参与版权投资商务运作,为各类作品的权利人和使用者搭建沟通交流和交易合作的社会服务平台。市版权局有关负责人说:“它的建成,其实对整合周边版权资源、推动各类资源跨行业、跨区域流动,促进西南地区版权相关产业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page]

然而,在成都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之服务体系的日志中,如果说,版权交易中心仿佛一个“文化超市”,提供货品,让供需双方互为选择外,那么,以中华版权代理中心成都工作站为首的版权登记“绿色通道”,在集中彰显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对成都的新一轮期待的同时,还形成了成都自身的版权服务体系,并增添了一道特别重的“砝码”,令人欣喜。

2010年9月,初秋。天府软件园A3座一楼会议室座无虚席,一场关于版权的培训会正在进行……此时,作为市版权局与高新区共同打造的西部地区首个企业园区版权工作站——天府软件园版权工作站已有3岁了。它不仅将版权工作直接延伸至园区内高科技企业,为园区企业提供版权咨询、申报、管理、申诉等服务,还提供版权登记、版权保护、政策扶持、版权商务、版权宣传培训及相关知识产权服务的“一条龙”服务。

工作站看似微小却贴心而方便。

2009年2月,中华版权代理中心也“相中”此地。作为中华版权代理中心设在北京以外的首个异地工作站,“成都工作站” 直接为成都企业版权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它不仅可指导企业及接受委托进行计算机软件和美术、文字、影视等作品著作权登记,还能协助企业完善其内部版权保护机制,接受权利人委托进行非诉讼版权纠纷调解,帮助协调需进行行政或司法程序的侵权投诉。

版权服务的布局,并未就此止步。

为了扩展更为深入的版权服务体系,除天府软件园外,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园、温江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华区大学生创业园、武侯科技园、郫县工业港等21个工业发展集聚区也纷纷设立工作站或联系点,“派驻版权特派员,为园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此外,我市还依托行业协会,在软件行业协会、设计师联合会、服务外包协会、动漫协会、工艺美术协会、非遗保护中心也相应建立了版权工作室或联络点,以期整体推进各行业的版权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为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通道”,我市还开通“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热线。版权、专利、工商等部门也联合搭建了分层负责的“12330”信息服务平台及协调服务机制。据统计,2009年至今已接听各类咨询投诉电话283次。

有人说,一个城市,只有当版权保护与版权服务真正的融入其中时,这个城市的版权产业才会不断地形成聚集效应,扎根其中。

从版权保护到版权服务,成都所走的每一步,无不是为了呵护“创新之城”的发展环境。并将其转化为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生长开来。

述评

增强城市创新力

如果说,版权保护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那么版权服务则是将版权转化为产业的一剂“催化剂”。

一个敢于创新的城市,首先必须保护创新,对版权成果进行保护,从而激发创作者的创造积极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版权保护体系的完善,还是版权服务体系的升级,以及版权交易平台的构建。成都,这座“活力之城”,将版权战略放置在重要位置,将其视作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增强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护航”之举。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