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新闻出版行业转企改制新变化 中层篇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17 12:01
人浏览

中层干部是出版社的台柱子。在转企改制这台大戏中,出版社中层干部的角色很特殊,他们经常要一人饰多角。首先他们是转企改制工作的参与者,因为他们自身也面临着身份的转变;同时,他们还是各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参与制定者与实施者,很多单位准备转企改制的调研及草案制定工作都是由中层干部负责的;最后,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对于上级领导制定的转企改制方案的实施、宣传工作,也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出版社中层干部身上,他们成为出版单位上下意见沟通的纽带。出版社如何将转企改制这台大戏唱响唱火,与出版社中层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

电子工业出版社改制办公室主任 兼资产经营管理部主任 张楷伟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报纸出版中心总监 刘季子

外文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 田青

知识产权出版社行政事业部主任 唐学贵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 申兵

亲身参与出版社体制改革大戏

  □张楷伟

本次中央出版单位改制的重点在于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难点在于人员的政策落实。回顾电子工业出版社改制的历程,正映衬了出版社围绕重点与难点所进行不断地探索,以寻找更适合的解决路径、研讨更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出版社改制后的未来奠定一条更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

着眼点:读懂文件精神 广开言路思路

体制改革是部大戏,生旦净末丑缺一不可。为此,处于对这次中央出版单位的改制及对未来的考虑,电子工业出版社在组建改制机构的同时,成立了资产经营管理部,以对改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对改制后将日益扩大的资产进行更专业的管理,并由社领导带队,在认真研读上百份文件和文案的基础上,拉开了出版社转企改制多方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序幕。

出版社先后对出版业改革试点、兄弟出版社和科研院所等几十家改制单位进行了深入地调研,从而加深了出版社对体制改革的认识,也让出版社深感此次更为严格的政策将加大改制顺利推进的难度。出版社一边调研,一边整理改制方案的设计思路,一边对比科研院所改制等历年来类似改制与此次中央出版单位改制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党政联席会、社长办公会、中层干部会、全社职工大会及单独答疑的形式,向全体员工宣传中央精神,展开深入讨论,以使全社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

着重点:路径反复推演 方案多方考证

在统一职工思想、保障改制顺利推进的同时,对员工合理的意见与建议,社里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考虑,尽量结合写进方案的设计中,并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向上级部门汇报。

在社领导的指导下,出版社结合文件精神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实际,以“明政策、清资产、理思路、定目标、寻路径、安民心、保民生、促发展”的改制思路,先后提交3种组织结构、2种公司性质、6套改制方案草案,经2009年12月23日社职代会审议通过,于12月31日将方案递交到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落脚点:给未来卸包袱 为员工谋福祉

改制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央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为此,结合文件精神,以未来发展与员工福祉的兼顾为目标,出版社围绕土地变性、员工待遇的事企差、历史包袱的处理等进行积极思考,并就相关共性问题向中央改制领导小组提交了《关于电子工业出版社转企改制如何解决在职员工激励问题的请示》。

出版社还借助此次改制的东风,顺利完成12家社属企业资产的整合与无偿划转,9家社属企业的清撤。这项耗时两年,光材料就需准备500多份,签字盖章更是不计其数的工作能如此顺利完成,放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

新起点:更完整的产权 更自主的经营

为了使出版社改制后能有一个更明晰的产权环境,结合相关改制文件精神,在仔细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版社就转制后组织章程的制定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共提交了3个不同的版本,并就有关问题与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工商总局、工信部和中介机构进行反复的沟通、请示和咨询,以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通过产权的明晰为出版社的发展奠定一个可以更好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法人治理结构。

出版社的努力,已经在转制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开始初见成效。2011年上半年,出版社各项经营指标积极向好,员工的薪酬较去年有较大的增幅,图书发货码洋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89%。员工的思想意识开始转变,一些职能部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收,一些业务部门的经营指标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以上。

从小胡同跨入宽阔大道

  □刘季子

中少总社成立于2000年,是由原来的中国少年报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组成,不仅出版图书和期刊,而且有一个报纸群——《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中国中学生报》、《中国儿童画报》和《中国少年英语报》。其中,《中国少年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报。本来,报业的转企是比出版业晚一步的,但中少总社包含了新闻和出版两个行业,怎么个转法就成了问题。

“怎么转”成难题

当时,新闻出版总署、团中央和中少总社的意见都倾向于中少总社整体一起转企。但是,原报社的老职工中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不同意见。一方面,一些退休的老同志对转企后的《中国少年报》还能不能坚持少先队队报属性有疑虑;另一方面,一些在职的老职工关心实际利益问题,大家看到社会上企事业单位之间普遍存在养老金低于退休金的现象,对改制后的个人身份级别、缴纳社保方式、退休后待遇等方面心里没底。

转企后报照做

中央出版单位转企的社保方案出台后,超出了大家的预想,同级别、同工龄的员工,转企后的养老金明显高于转企前事业单位的退休金。这是中央为出版业转企给出的一项好政策,仅这一条,就让在职职工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对未来待遇上的疑虑。不少已经下决心提前退休的老职工,留在岗位上继续努力工作,大家对转企有了共识。[page]

转企已经1年,报纸该怎么办还怎么办。报纸的内容定位没有转向,《中国少年报》的少先队队报属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为孩子说话,让孩子说话,说孩子话”的办报方针没有改变,前辈报人所创造的“动脑筋爷爷”、“小虎子”、“小灵通”、“知心姐姐”等著名专栏也没有因为转企而变味,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仍然是《中国少年报》的核心内容。

转企后见成效

转企1年来,过渡得很平稳。出版社中层干部们也没做什么深入的思想工作,较劲的、气不顺的真的变少了,大家都很珍惜在岗机会。现在,中少总社正在加紧制定企业薪酬体系,一线的年轻人翘首以盼,大家希望转企前不同身份形成的差距越小越好,薪酬与绩效结合得越紧越好。

不久前,中少总社报纸出版中心率先搬进了新的办公大楼。搬家和转企看上去不搭界,但在转企的过程中搬家,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几年为转企配套的机构调整、人员布局,可以在新的办公环境中得以体现。大家都很兴奋,既有新鲜感,更有自豪感,就像社长李学谦感叹的那样:中少总社走出了胡同,进入了宽阔的长安街。

激发出版社人才活力

  □田青

外文出版社于2010年12月顺利完成企业工商注册,正式转企为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企业,圆满地完成了新闻出版总署的转企改制任务。转企改制后,出版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思想观念转变

外文社是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老事业单位,在传统意识中,事业编制身份有着特定的光环,事业人员大多有行政级别和干部编制,在级别背后能够享受优厚的福利待遇。在原事业体制下,员工“等靠要”思想严重,编辑和翻译人员没有太大的选题策划压力和市场压力,干多干少差不多。有个别人员工作懈怠,作风散漫。转企改制后出版社与全体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大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每位员工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企业中的一员,大家意识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员工的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

员工知道事业单位早已实行了聘用制合同管理,但在选人用人的机制上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制约。对于原事业编制内人员不想管、不敢管、不能管。对于业绩突出的年轻人,要想聘任到中层领导岗位上,还要受到事业单位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限制,影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制后出版社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科学管理,打破以前平均主义和较小差距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以岗位定薪和绩效定薪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完成了企业岗位设置、薪酬和绩效考核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样可以更好地留住人才,吸引业务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

政策带来优惠

在改制的初始阶段,不管是离退休老干部还是在职职工,大家都对国家改制的相关政策心里没底,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担心。老同志在事业单位奉献了毕生精力,对于改制后交给社保不是很放心。在职员工从来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对自己将来在企业领取退休金多少心存疑虑。但这次改制,员工所担心和困惑的问题,国家都有很好的政策给予支持和帮助。涉及人员主要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加入社保,对于离退休干部继续享受相当于原事业单位退休金待遇,差额部分由出版社补齐;对于原事业编制员工,在事业单位工龄视同缴费,这样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特别是中央给出版社提供了3年免征所得税优惠政策,使出版社能够解除后顾之忧,轻装前进,快速发展。

转企让智慧能量释放

  □唐学贵

2010年12月,知识产权出版社平稳、顺利地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作为职能部门之一,行政事业部参与了转企改制的部分工作。对于改制后出版社的新变化,感受较深的有如下三点。

干部管理机制进行了调整

转制前,出版社是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中层干部两年一聘任。2011年年初,全社所有中层管理岗位进行了竞争上岗。这次竞聘一切都是动真格的,真正做到了能上能下。报名条件相对宽松,报名人数较以往明显增加,基本上每个岗位都有2人~3人参加应聘,竞争激烈程度空前。竞聘结束后,有3个部门的老中层干部没能上岗,一些年轻的、口碑好的、有创新精神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短短半年来,岗位调整已经初见成效。调整了干部的部门在发展方向、管理方式以及业绩成效等方面发生了非常可喜的变化,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

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明显提高

改制成为企业是出版社30多年发展历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事业单位时期,上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专利局,“大树下面好乘凉”,出版社衣食无忧。现在出版社成为市场主体,“两局”不再天然是“父母”了,出版社就得学会在市场海洋中游泳,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变被动服从为主动服务,以此来赢得更多市场。从全社来看,数字出版部和中献智慧知识产权咨询公司的成立,就是紧盯市场、拓展市场的重要举措。从广大干部职工来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的提升也非常明显。客户的需求,就是出版社的追求。出版社欣喜地看到,为了解决专利信息客户的一个技术问题,很多部门主动坐到一起开会研讨。

企业文化发生根本性转变

事业单位时,人与人之间讲究身份,讲究等级,单位文化更多的是讲求奉献、牺牲、服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出版社成为企业了,人与人之间身份差别消失了,那应提倡、遵循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呢?近半年来,出版社在构建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希冀以文化兴企业,希望为员工构建快乐文化。出版社从提倡尊重开始,提倡尊重个人,反对官僚主义;提倡平等,反对等级观念;提倡团结协作,反对拆台内耗;提倡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提倡超越,反对停滞不前。跟核心价值观相呼应,出版社提炼出了“释放智慧的能量”,作为出版社的核心价值理念,希望以此来激发所有员工、合作伙伴、所有客户,凝聚智慧,释放能量,一起推动出版社发展。[page]

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申兵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推动转企后集团大发展的重要举措,2011年1月~2011年3月,集团首次岗位管理工作圆满完成,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合理地调整了全体员工的工作岗位,完善了集团的用人机制,改革促进了发展,释放了职工的潜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全员竞聘上岗 迸发改革活力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的岗位管理工作历时两个月,是集团两社(原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原中国人事出版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干部人事调整,如果没有转企这一前提,是不可想象的。

2011年的岗位管理是全员的,涉及除集团领导班子以外的全体员工。其中,中层干部中原任正职的采取了调整的办法,空缺的正职和所有副职采取了竞聘上岗的办法,中层干部以下岗位采取了竞聘上岗(首席、高级岗位)和双向选择(中级、初级岗位)的办法,并首次设立了首席、高级岗位。首席岗位只在编辑部门设立。

经过紧张工作,共新提拔主任、副主任17名,聘任首席编辑3人,高级岗位33人,高职低聘的11名,真正做到了能上能下。通过竞聘上岗,集团中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资格结构都得到了优化。

统一思想认识 方案制定周详

面对出版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切实做好集团人事改革工作,以创新的精神,积极主动的态度,千方百计培育和用好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才能把集团的繁荣发展真正建立在依靠人才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基础上,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集团从2010年上半年就与转企方案一并研究起草机构编制、岗位管理等一系列方案。在借鉴其他出版单位岗位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集团领导班子多次研究讨论,组织征求各部室意见和全体员工意见,最后形成了一个办法、两个实施方案,即《岗位管理暂行办法》和《2011年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实施方案》、《2011年一般员工竞聘上岗和双向选择实施方案》。方案重点突出,宽严适度,适应转企特点,是较为严密和切实可行的。这为岗位管理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胆创新机制 激发进取精神

集团将“伯乐相马”、“群众选马”、“赛场竞马”统一起来,积极进行“职务归零、全员起立、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探索,打破了原来员工的职业发展瓶颈,打破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打破了正式职工和聘用员工的不同身份界限,真正实现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标准,切实让能者上、业绩不符合岗位要求者下。同时,积极进行岗位工资设计,以岗定薪。在前期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所承担责任、压力、技能等因素,提出了岗位工资计划,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目前,集团上下见贤思齐,比业绩、比贡献蔚然成风,达到了“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效果。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