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胡占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17 21:18
人浏览

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已经红红火火地进行了近3个月,正在向整个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延伸。“走转改”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也正在日益清晰地显现出来。
“走转改”的收获可感可知。《》对这项活动可谓反应快、动作大、效果好、有创新。比如,不光建立了近百个基层联系点,还在每个联系点挂上“基层联系点”的牌子,成为长期深入的标志,与当地建立长期、固定联系。我们还建立了下基层小分队制度,一组10多人,由部门主任带队,分批下到最基层乡村厂矿,至少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星期,深入体察基层生活,侧重于做深度调查性新闻。大家普遍的感觉是,心态变化了,文章带感情了。
我在走基层的过程中也有同感。我本来就是在农村长大的,但工作环境、职责的变化,使我离基层、百姓越来越远。如今,这项活动让我能“零距离”地感受群众对党的无限深情,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从内心有一种归属感。
9月6日,我到河北霸州南孟镇和胜芳镇采访。我明确提出,采访就是采访,不张扬,不搞形式,人越少越好,不陪同,不摄像,进村不坐车。
在南孟镇西粉营村的村民文化中心,我跟正在排戏的大嫂、大娘们交谈,叫她们说心里话。我发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农民的精气神儿和人际关系影响很大,可以在村里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和谐的小气候,不是唱唱歌、跳跳舞那么简单。
围绕村里创办的廊坊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与村干部一块儿聊:谈村里创办合作社的初衷,谈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的种种好处,谈村里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谈合作社的前景和村民的信心。也听到了他们的苦恼,比如,“贷款难”。
在村里的蔬菜大棚,我们跟农民们一起栽植韭菜,了解蔬菜种植情况和收入状况,农民们不光是对收入、对前景喜笑颜开,也有为难之处,其中之一就是无公害蔬菜认证问题,他们觉得有些做法不合理。农民们见了北京记者很是热情,一再邀请我们常来看看。我说,这次下基层采访活动,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农村亲人,今后自然常到这里“走亲戚”,多向乡亲们请教、学习。这是我的心里话。
回来后,我们把乡亲们说的家常话,把他们掏心窝子的话,包括反映的问题,都原汁原味地写进了通讯《霸州有个西粉营》里。这次“走转改”的重点之一就是改文风。说实话,如今的新闻作品中,官话、套话、学生语言、文件语言、战争语言还真是不少。可很多人不把这当回事,其实不然,一个枯燥乏味的标题就会赶走一大批读者,一篇语言鲜活灵动的报道会使主题严肃、专业的报道黏住读者的目光。因此,我们这篇新闻稿尽可能用百姓的话写百姓的事,带着泥土气息,同时也带着思考。我听说乡亲们看了报纸都很高兴。我采访过的黄炳深老人说,虽然不是特别理解“走转改”是怎么回事,但他感觉和新闻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一次正本清源的实践。是认识第一,还是实践第一?正确的思想、优秀的作品、好的新闻报道是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还是来自书斋、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抑或来自个人的冥思苦想?这些问题,事关根本,事关大局,事关长远。其实质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则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转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力坚持。
现在一些作品、文章被群众戏称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最大的要害就是远离群众,远离生活。新闻界、文化界前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好新闻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勿忘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的本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转改”无疑是对光荣传统的一种发扬。
“走转改”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一次重大创新。“走转改”要求新闻工作者、文化思想工作者走出书斋、大楼、办公室,到农村、工厂、企业、学校中去,找思想、找新闻、找灵感。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来到人民群众中间,感受人民群众中间蕴涵的无穷创造力、无限热情和丰富实践,艺术创作才有源泉,新闻写作才有素材,创新才有实践基础,新闻写作之花、艺术创作之花才永远不会凋零衰败。
正在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在新闻界,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和低俗之风被称为“四大公害”,时有表现。在文化界,也存在罔顾社会道德、趣味低下、良莠不分、复古崇洋等不良现象。浮躁低俗之风产生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都在于思想感情上疏远群众,在实践中远离基层,忘了本分,丢了本色。“走转改”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良方。实践证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通过“走转改”,多了真情实意,少了虚情假意,多了触景生情,少了隔靴搔痒,多了实话实说,少了无病呻吟。
“走转改”是宣传思想文化单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实践。成千上万编辑记者、文化工作者自觉走向基层,深入群众,转作风、改文风,对党风、政风、学风和社会风尚的辐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只要走到百姓中去,走到生活中去,就有好题材,就有好语言、好文风,一批批水灵灵、活生生的好作品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就是最好的明证。
文化领域真正的高层次领军人物、高素质人才,无一不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因此,绝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走转改”让文化工作者走进基层这个广阔天地,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对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精品的涌现具有综合性的作用。
“走转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十七届六中全会对“走转改”活动更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它更加喜人的前景我们完全可以期待。

社总编辑胡占凡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