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2011年,传媒监管规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18 04:12
人浏览
分享到:更多

2011年,是传媒监管重拳频出的一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从传媒健康发展着手,着眼长效机制建设,针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出台一系列管理规定。杜绝虚假报道、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以及限广令、限娱令等一系列措施,一石激起千层浪。

张杨 绘

多项举措严防虚假新闻

□本报记者 晋雅芬

“向虚假报道说不!”这是全国新闻战线发出的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2011年上半年,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在中央18家主要新闻单位和所属报刊、新闻网站,全国31个省(区、市)所属媒体,92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主管单位及其所属150余家媒体做到了全面覆盖、全员参与。此次活动使虚假新闻得到有效遏制,增强了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以及利用新闻采访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使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制度势在必行。5月17日起,《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办法》颁布实施。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人员自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之日起,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被严格限制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期限,最严重者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10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该规定共分为5条,分别从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规范、新闻机构管理的基本职责、虚假报道的处理规则和法律责任追究等4个方面对防止虚假报道作出规定。

通过倡导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查处一批典型虚假报道案例,虚假报道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专项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给予了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监管·回眸

●规范教辅类报刊出版秩序

7月,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有关部门召集6种教辅类报纸负责人及所在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负责同志进行集中诫勉谈话,随后,相关省(区、市)新闻出版局分别对涉及的6种报纸进行了通报批评,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对近40种存在超越办报宗旨和业务范围刊载教辅内容、盲目分版出版教辅的报纸下发《违规报刊核查函》,明确要求各地予以认真核实和严肃处理,目前已对存在违规问题的19种教辅类报纸作出行政处罚,如青海省局对《刚坚少年报》作出停刊整顿3个月、罚款3万元的行政处罚,海南省局责令《考试报》停止在河南的违规出版行为,该报将100多个版本减少到30多个版本,云南省局责令《学生新报》停办所有分版学科的报纸。

●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

从4月15日~7月25日,新闻出版总署集中开展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并对全国所有记者站一律重新进行登记。5月16日~6月12日,检查组对8省记者站专项行动进行检查,对《中国质量万里行》黑龙江记者站等24个重点案件予以督办。此次行动及记者站年检中,全国共有89家被缓验,86家被注销,19名违规采编人员受到判处刑罚、吊销新闻记者证、开除等处理。

●治理期刊违规刊发低劣论文

2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加强学术期刊管理专家座谈会,通报8种期刊违规刊发学术论文问题的处理情况。停办了中央单位出版的4种学术期刊,对违规出版“鸳鸯刊”的《医学信息》作出停刊整顿的处理,委托有关机构对全国600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查,把论文抄袭率超过30%的期刊纳入报刊年度核验重点核查范围。

限娱令:几家欢喜几家愁

□本报记者 牛春颖 袁舒婕

事件回放 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限制婚恋交友等7类节目播出时长。各卫视晚黄金档每周娱乐节目不超过两档,各上星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这一系列条款被业界称为限娱令。

  娱乐不是“愚乐”,管得好。电视是社会公共媒体,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社会功能。但目前来看,电视过于放大了娱乐功能。持这一观点的人士占绝大多数。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华认为,过度娱乐化不仅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也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造成影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石长顺也认为,电视具有娱乐功能无可非议。现在的问题是,电视节目泛娱乐化较严重,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电视传播的社会功能、信息功能、服务功能。从整个文化安全、传统文化的传承、公民的素质教育几个方面看,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必须强化。

  各卫视当头一棒,急刹车。在30多个卫视中,指着娱乐吃饭的不在少数。因此,将娱乐节目的播出时间调整到非黄金时段,这对所有节目是个考验。一方面,节目做得好,再晚也有观众追捧;另一方面,对各卫视频道来说,其黄金时段的王牌转移到非黄金时段,这意味着黄金时段必须要做出更有价值的自制节目。一位媒体人士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未来晚间黄金档的节目形态将会被其他品类的栏目替换,会更加多元化。电视剧是最能提高收视率的,但开发周期比较长,目前最有可能替代的栏目有访谈、养生、鉴宝、美食、纪实类栏目。

  网络成新战场,忙“捡漏”。因为《意见》的发布,各卫视娱乐节目大量缩水。不少原本在电视台综艺节目里主持得如火如荼的主持人另辟蹊径,转战网络。转移战场的还不只是主持人。荆楚网副总编辑张剑指出,《意见》使更多的娱乐节目转向视频网站是必然的,网络电视台将在未来几年内更加成熟。所以说,对于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而言,也是一次向新媒体进军的好机会。长期从事网络研究的武汉市委外宣办的刘学峰也推测,《意见》肯定会使更多的娱乐节目转向视频网站,为视频行业带来更多的广告客户,对于尚在探索赢利模式的视频网站而言,受益匪浅。那是不是网络就可以漫无边际的娱乐呢?尚未可知。

限广令: 挥泪远别广告君

□本报记者 牛春颖 袁舒婕

[page]

事件回放 10月1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影视剧片头片尾禁止插播广告,中间插播广告需限制时长。时政新闻类节目禁止使用企业或商品冠名,新闻主持人不得代言商业广告。

11月28日,总局出台《〈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各级电视台立即清理并撤销2012年的电视剧插播广告时段,重新编排节目和广告。

赞!89.8%的受访者力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9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对限广令明确表示支持,其中60.4%的人“非常支持”。调查中,88.1%的人认为,当前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现象已经泛滥成灾;82.3%的人表示,大肆插播广告已经对自己欣赏电视剧产生了明显影响。

忧!植入广告泛滥?限广令一出,“反应快”的网友立即在网络上形成一个舆论场:是不是植入广告会更加横行?比如,网友A调侃说,限广令后,植入广告必将泛滥,电视剧中男主角叫王老吉,女主角叫老干妈。网友B调侃说,报告!犯罪嫌疑人已穿一双阿迪王限量版运动鞋潜逃至丽园小区,丽园小区房价仅一万元每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认为,由于限广令会带来电视广告收入减少、电视剧赢利难度加大等后果,所以可能出现植入性广告等软广告以弥补限广令带来的损失。

改!电视台沉着应战。限广令一出,湖南卫视重新招标,这是湖南卫视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采取的应急举措,也是省级卫视中重新招标的第一家。在限广令背景下,电视剧贴片广告成为广告商拼抢的新阵地,其中,电视剧贴片广告最高中标价达981万元,比预期高出近1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表示,限广令会逼迫电视台增加原创性节目和创新型广告。《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则分析说,今后,电视作为广告载体的价值将大幅下降,这无疑变相地提升了电影院的广告价值。

改革先锋之央视主动颁布限医令

□本报记者 牛春颖

2011年,为了增加竞争力,不少电视台开始“变脸”,尝试自我约束,充当了改革的急先锋。

一句话点评:也许有人会说,央视“不差钱”,所以砍掉医疗广告无关痛痒,但我们想说,从责任、担当上考虑问题,这绝对是种“大台范儿”。

事件回放: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公布了《关于暂停播出医疗机构广告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从明年1月1日起,央视综合频道(央视一套)每日18:00以后停止播出医疗广告,此外综合频道香港版、央视新闻频道等7个频道全天禁止播出医疗机构广告,包括美容整形机构形象广告等。

央视:全局性思维。医疗广告一直是管理重点,也一直是挨批的重点。可以说,央视此举是自己从腰包里往外掏钱。对此,央视广告经营中心副主任何海明表示,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处于发展初期的民营医院、专科医院等对品牌的传播有需求,在一些媒体上的宣传存在着一定的夸大或过度宣传疗效的现象。作为广告部门,出台这样的一个规定是基于全局性的考虑。

网友:建议全国都禁播。有网友表示,大赞央视的限医令,认为广告的诱导性对医疗很有作用,早就该限了,建议全国的电视台都不能播医疗广告和药品广告,这些功能性较强的产品很多都是非法广告。同时,有网友更冷静地指出,限不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广告的真实性。通过电视台广告买的药品或是产品,出现任何问题电视台都应该负一份责任。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对央视的广告收入影响不会太大,因为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央视原本的医疗广告数量就比较少。与此类似的还有湖南、江苏等省级龙头卫视,但若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的话,不少二线、三线卫视将受到较大冲击。

改革先锋之重庆卫视摈弃商业广告

□本报记者 袁舒婕

一句话点评:不论成功与否,这在省级卫视里是一个不小的尝试,可研究,可分析,可思索,可圈点。

事件回放:“省级第一红色频道”,为这个目标,重庆卫视在今年1月3日、3月1日两次宣布改版,实施“一不二减三增”:不播商业广告;减少电视剧和外包节目播出量,且将电视剧清出黄金档;增加公益广告片、城市宣传片和一系列自办新闻、红色文化节目,如《天天红歌会》、《民生》、《品读》、《百家故事台》、《原版电影》等。更重要的是,重庆卫视决定,晚间黄金时段将不再播出电视剧,取而代之是自办的红色文化节目,此举开创卫视先河。

原委:其实有国际惯例。作为2011年第一个“变脸”的卫视,重庆卫视动作之大,给人印象深刻。两会期间,重庆市长黄奇帆向媒体解释这一举措是重庆市委的决策,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都愿意做这个尝试。他以日本的NHK、英国的BBC为例,说明这个决策的来源并不新鲜,“叫红色电视台也好,叫公益电视台也好,其实都有国际惯例。如果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在市场化的媒体之外保持一个不做任何广告的电视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效果:收视率不理想。在刚刚出炉的3月收视榜单上,重庆卫视排名全国第34,省级卫视中排名第22,比改版前大幅下跌。对此,重庆卫视并不太介意,他们表示,责任担当更重要,大家对重庆卫视的认识、对节目的认同还有一个过程,随着节目进一步办精办好,自然会赢得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专家:降低成本维持特色的尝试。对于重庆卫视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表示,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怀旧的革命体裁来维持特色,是重庆卫视对自己市场定位的一种策略选择。其出发点不是以扩大市场份额为诉求,而是以降低成本为主要出发点。喻国明认为,重庆台做法最大好处是降低成本,红色节目版权成本较低。3年之内重庆卫视经历多次改版,这次通过怀旧的革命体裁来维持特色是一种新的尝试。众多分析认识指出,如果“红色频道”能受群众欢迎,坚持办下去,当然是件好事。如果群众不感兴趣,有可能面临停播或转型。“红色频道”存在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要想成为主流卫视频道,可能性并不大。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