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2011年,传媒面孔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18 04:21
人浏览
分享到:更多

2011年,很多面孔让我们印象深刻。孙春龙、邓飞、默多克、郭美美、杨武……这一连串名字您会想起什么?这些人,有些来自传媒界,有些与传媒界貌似并无关联,但当我们将这些面孔拼接在一起时,一个有温暖、有感动、有反思、有改变的2011年传媒表情得以呈现。

采写:本报记者 晋雅芬 见习记者 赵新乐

NO.1孙春龙 邓 飞



4月2日,由邓飞等500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项目正式启动。截至目前,该项目共筹集善款近2500万元,在全国158所学校开餐,约2.3万名学生享受到免费午餐。与此同时,由《瞭望东方》原记者孙春龙发起的迎接中国远征军回家的“老兵回家”公益活动也在今年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上榜理由:“免费午餐”、“老兵回家”、“大爱清尘”以及《大河报》发起的“免费书屋”、央视主持人发起的“爱心衣橱”等公益活动,让我们看到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投身公益。特殊的职业优势、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记者这一群体成为公益事业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我们很难用“华丽”来描述这样一种转身,也难以用唯美的词汇来概括这样一种选择,瞳孔深处充满激情的色彩透露着脚下道路的无比艰辛。但谈及投身公益8个月来的感受,邓飞坦言:“2011年,以记者为主的中国公民借助微博发起了一桩又一桩公益活动,持续宽广地激活民众心中的温爱和善良,逐渐在改变一个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种全民公益也在温和影响和引导政府,更多实现各阶层融合、交流和合作,稳定推动社会进步。”

“转身公益,不是理想的泯灭,而是延续。”孙春龙如是说。其实,真正的公益是发自内心不经意间的人性传递。2011年,这些怀着一腔热情投身公益的记者让我们充满感动,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公益带来的温暖。

NO.2 郭美美

6月21日,一个名为“郭美美Baby”的微博用户迅速蹿红。这个手拎爱马仕包、开玛莎拉蒂跑车、自称住大别墅高调炫富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却让人大跌眼镜——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她的真实身份引发了网友的无数猜测,作为慈善组织的中国红十字会也因此卷入舆论漩涡,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上榜理由:郭美美是盘点2011年时不得不提的热点人物。之所以提到这位与传媒业貌似并无关联的炫富女,不只是因为微博和新闻媒体在事件爆发后展开的一场线上线下“抽丝剥茧”式的大揭秘,还因为此后不久时尚杂志《嘉人》专访郭美美,并为其拍摄时尚写真而引起的一场关于媒体责任的大规模讨论。

很多网友对这本时尚杂志的做法嗤之以鼻。有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道:“不论美美是否应该成为全民公敌,但至少靠这样有违道德伦理上位的女人就不该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对象。”

郭美美登上时尚杂志,不仅激怒了对慈善已经失去信心的公众,也触发了新闻媒体对于自身报道是否“助纣为虐”的反思。《南方都市报》就针对此事发表《媒体人怎样防止犯贱?》一文,犀利而毫不留情地表达了公众对媒体失职的抗议,其中“媒体都应该有职业上的自尊心”的言论也极尽反思之意。

媒体为赢得受众眼球费尽心思紧跟社会热潮本无可厚非,但在选取新闻题材、策划选题时,至少要考虑到大众心意,至少要把握好原则、守住底线。在2011年,郭美美无疑给媒体人好好“上”了一课。

NO.3 默多克

进入7月以来,随着新闻集团旗下《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不断升级,以及更多深水炸弹紧随其后被相继引爆,鼎鼎大名的传媒大鳄默多克被“窃听门”所引发的连锁事件整得焦头烂额,成为在听证会上被扔鞋、被网站疯传去世的悲情角色。

上榜理由:拥有168年历史、发行量达260万份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门”戛然停刊,堪称“传媒帝国”的新闻集团在一夜之间变得风雨飘摇。过去半年里,新闻集团旗下报纸不断被挖出来的窃听丑闻令举世哗然,也让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反思。

窃听丑闻暴露了西方新闻观的虚伪性,暴露出西方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之间的固有矛盾。但“窃听门”暴露出的更深层次问题,是媒体对于采访手段的不当使用与报道道德底线的失守。2011年,面对令传媒沦为丑闻主角的“窃听门”,世界传媒业开始直面共同的课题——新闻从业者究竟应该如何保持职业操守?新闻媒体又该如何把持道德底线?

对真相的穷追不舍,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采访行为本身同样不能违背职业道德、不能触犯法律法规。由此来看,《世界新闻报》的关门,可谓在2011年给所有传媒人敲了一记警钟。

NO.4 欧阳夏丹郎 永 淳

9月25日,欧阳夏丹和郎永淳作为新面孔亮相《新闻联播》,引发全国观众的共同关注。此前,央视主播欧阳夏丹一改往日西服套装的严肃形象,以一身牛仔外套主持《共同关注》节目。这一时尚元素也让很多观众大呼“活泼亲切”。

上榜理由:一件衣服对个人来讲,仅仅是遮体避寒外加美化自己的工具。但如果将这件衣服放到某个语境或某个历史阶段中,却很容易成为时代的符号。而从网上舆情来看,很多网友已经将欧阳夏丹的牛仔服当成一种符号,甚至将其看做央视新闻报道改革的序幕。

衣服更新代表着观念的更新。而两位新“国脸”的加盟,确实也体现了央视试图对新闻报道有所改变的用心。

对于两人在《新闻联播》的首秀,很多观众做出“庄重、自然、淳朴,有亲和力”的评价。但在认同之后,观众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央视著名评论员杨禹就在微博上发布评论:“联播此变,比增添面孔更重要的应该是改进文风。”

只有符合受众要求的改变才能得到认可。北大影视学教授李道新用“大势所趋”来形容《新闻联播》的这次改版。其实,何止是《新闻联播》,整个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数十年的顽疾也应当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一得到解决。从2011年央视评估体系改革、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改版以及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各项意见和限令便可窥见一斑。肯定也好、怀疑也罢,至少2011年发生的这些改变让我们看到了中央广电新闻媒体努力适应社会和受众需求的一种态度。[page]

NO.5 杨武夫妇

10月22日,住在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一间出租屋里的杨武(化名)夫妇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当天深夜,深圳宝安区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来到杨武家一通乱砸,杨武妻子王娟(化名)阻止杨喜利却反遭长达1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杨武由于害怕躲在杂物间,眼睁睁看着妻子遭此横祸,1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事件发生后,大批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对杨武夫妇进行追踪报道。

上榜理由:手持钢管、警棍的杨喜利令杨武夫妇绝望无助,而手持话筒、相机的记者带给他们的又何尝不是无助和绝望。不止一家媒体直接进入杨武家里,堵住躺在床上、已精神失常的王娟,要求其回答隐私问题。床上堆着话筒,王娟穿着睡衣,蜷在床上,身体往后缩,掩住自己的脸。不断的采访、频繁的报道,杨武夫妇的伤口在媒体的强行曝光中一次次被撕开。

无视个人尊严与隐私的采访以及对受访者行为的武断判断对受害方造成的伤害不亚于直接施暴者,群起而访之的行为以及突破底线的报道对受访人造成了二次伤害。

但值得欣慰的是,王娟被强奸报道中出现的媒介逼视镜头、对杨武的道德审判和对事实不负责揣测,已经引起了媒体人的反思。“不要被你的常识、感情或道德正义所遮蔽,而要学会去体悟他人的生存状态和心态;不要滥用你的权力,对弱者的报道要守住伦理底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用这番话提醒记者,而我们也希望媒体在批评中学会成长,守住底线、不吝关怀。

NO.6 姜艳秋

11月2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传媒周刊》刊发通讯《女记者和她的“特殊女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记协网、搜狐网、百度网、新浪微博、天津网、南方报网等纷纷予以转载。《今晚报》记者姜艳秋6年如一日抚养“孤儿”的事迹以及长期以来对群众的关心与帮助一夜间传遍大街小巷。

上榜理由:在整个社会因多起“见死不救”、“遇摔不扶”事件陷入道德漩涡之时,姜艳秋对孤单女孩6年如一日的抚养与照顾让人们重新找到了久违的温暖与善良。正如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刘运峰所言,在当今社会,善心义举不是什么新鲜事,难得的是持续不断、毫无怨言地帮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一线的新闻记者,姜艳秋对基层的报道与关注,对普通老百姓的关心与爱深深地打动着她身边的人。《今晚报》总编辑鲍国之这样评价: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常年工作在采访一线,以服务群众为己任,在党和政府、新闻媒体、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金桥”,成为彰显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姜艳秋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也引领着每一个人向前。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