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记者下去了,好新闻上来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6-30 03:40
人浏览

□新华社记者 赵仁伟

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稿件没有感情不行——这是《北京日报》近期在头版推出的《记者在基层》专栏的选稿标准。在“五不”标准的带动下,一篇篇深入反映基层生活、文风活泼质朴的新闻稿件跃然纸上。

镜头对准普通百姓

字里行间用心用情

《放心早餐出笼了》、《掘进在“北京深处”》、《一个农民搬家前的晚上》、《劝导队:劝走不文明 导来新秩序》……据北京日报社负责人介绍,《记者在基层》专栏已经刊发的十多篇稿件,由于字里行间都凝结着记者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用心用情的努力,受到读者的欢迎。

《北京日报》的做法是首都新闻战线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一个缩影。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后,北京市委宣传部立即作出动员部署,宣传系统相关单位以及市属各新闻单位迅速行动,制定工作方案,增设基层联系点,开设专栏专题。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全市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要做到家家有基地、人人有定点、天天有报道。截至目前,北京市属报刊、电台、电视台已有或新开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栏专题20余个,各媒体纷纷鼓励督促编辑记者尤其是年轻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生动感人、清新质朴的报道。

据介绍,北京电台新闻广播在重点节目《北京新闻》中开办了《记者一线体验》、《现场直击》等专栏,已播发《记者实地探访顺义集雨蓄水工程》、《记者体验本市院前急救体系》等一系列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消息和录音报道。北京电视台除继续办好已有的《开局之年走一线》、《12345需求与反馈》专栏外,还在重点新闻栏目推出《我在基层》专栏,把镜头对准最基层劳动者,对准为社会进步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深入反映他们为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放下鼠标走进基层

“看北京、采民风”

由于汇集众多网络媒体,北京被称为中国的“网都”,广大网络编辑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为此,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向104家会员单位郑重倡议:网络媒体工作者也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和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一样,网站一线编辑和管理人员也以此为契机,放下鼠标、键盘,走出工作间,深入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地区,开展“看北京、采民风”活动。

8月26日,北京市网管办就属地主要网站全面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明确提出各新闻网站要进一步规范新闻传播秩序,杜绝随意拔高、虚假不实的报道,杜绝以讹传讹和有害、虚假、谣言、黄色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网络传播,树立网络新闻战线形象。

北京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将力争以此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契机,解决新闻战线,尤其是年轻编辑记者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存在的问题,回答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三贴近”上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有群众认可的效果,切实转变作风文风,推出一批精品报道。

  随评

  脚步有多实 感情有多深 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开展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各单位全面部署,迅速行动。有力度,更重广度和深度,用脚步丈量出感情,用深入提升写作高度,这样的做法无疑抓住了核心,突出了实效。

行动决定收获。一线基层的实践、普通群众的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成长的土壤,创作的源泉。然而,近些年来,新闻单位中虚假报道、不实报道接连发生,理论系统、文艺系统不乏浮躁之风、低俗之风,都让群众深恶痛绝。要治愈这些“病症”,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到生产生活第一线,学习群众的语言,倾听群众的心声,感受群众的生活。

应该认识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并不是权宜之计,重要的是要把基层意识、群众观点真正融入血液中,成为日常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为此,新闻、理论、文艺战线各单位要以此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契机,建章立制,形成规范,要以有效的奖惩机制推动“走基层”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产生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