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著作权侵权能否追溯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3-02 10:18
人浏览
导读:

实践中,对于著作权的行使行为,这是需要按照一定的手续和程序进行,对于权利予以保障和利用。那么,著作权侵权能否追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著作权侵权能否追溯

  一、著作权侵权能否追溯

  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是可以追溯的,被侵权人可以在三年内向法院主张侵犯著作权的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网络传播越来越快 著作权侵权如何判定

  目前关于利用网络侵犯著作权的保护措施手段单一,程序复杂,成本过高,对此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助长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泛滥,破坏正常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现行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修改,使网络著作权能够得到充分保护。

  网络环境中大量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的行为频繁发生,给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出新课题。但数字化技术使网络上的证据失去原始性特征,网络信息具有的不稳定性、可更改性和网络作品开放性,使网络作品在计算机上轻易就会受到他人侵权,这使得权利主体的认定和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困难重重。一方面,在网络上,著作权人有的间接建立自己主页来发表作品,也有直接在BBS上发表署笔名文章。但除电子邮件外,其他均可虚拟。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权利人的真实身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尽管提供内容的网络服务商不因其客户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但如果提供内容的网络服务商辅助、引诱或者帮助侵权人实施侵权,就应与侵权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这无疑增大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主体认定的难度系数。

  不言而喻,网络在为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对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严峻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法律提出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著作权的民事保护、行政保护和刑事保护,实现法律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民事保护方面,尽快完善关于著作权的民事立法,特别是对著作权法的扩充和完善,明确网络传播权的法律定位和权利范围等问题;在行政立法上,应提高著作权立法的位阶,使之能更好地适用于审判,并建立专门规范管理网络传输行为的机构;在刑事保护方面,修改刑法在著作权犯罪方面与现行著作权法等新修订法律法规的冲突之处,保证刑法能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对网络著作权保护的要求。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律保护要根据信息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实际,准确把握网络服务提供行为的侵权过错认定,既要根据侵权事实明显的过错标准认定过错,不使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一般性的事先审查义务和较高的注意义务,又要适当地调动网络服务提供者主动防止侵权和与权利人合作防止侵权的积极性,更好地打击侵犯著作权犯罪,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

  三、著作权侵权认定条件

  (一)侵犯著作权的行为,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有侵权的事实即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按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条件,擅自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著作权侵权行为,既没有征得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属于合理使用和法定使用的情形,这是对作品的擅自使用,因而是一种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这种侵权行为既可能是对他人的著作人身权造成了损害,也可能对他人的著作财产权造成损害,还可能同时损害他人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如非法复制他人作品可能只侵害了他人的著作财产权,而假冒他人作品,则往往同时侵害了他人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

  2、行为具有违法性著作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责有不能侵犯该项权利的不作为义务。他人在使用著作权作品时必须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法律有关规定,如果行为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其行为即具有违法性。至于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未能取得著作权的作品,或者是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其他人在使用时不存在侵权问题。

  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侵权人对其侵权行为及其后果所抱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绝大多数是故意的;也有少数既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区分过错的形式,在确定侵权人的法律责任时有一定的意义。一般说来,故意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重于过失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著作权侵权能否追溯的相关知识,一般说来,故意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重于过失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