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家装合同怎么谨防合同欺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4-13 15:02
人浏览
导读:

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是订立什么类型的合同,都应当预防合同欺诈行为。那么,家装合同怎么谨防合同欺诈?欺诈的构成要件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家装合同怎么谨防合同欺诈

  一、家装合同怎么谨防合同欺诈

  首先,要慎重选择装修方式和装饰公司。

  通常情况下,装修承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装饰公司只负责装修不管材料采购;一种是装修与材料全部由装饰公司负责。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慎重选择装修方式和装饰公司,要特别注意装饰公司的资质和信誉度,资质好信誉度高的公司,一般经营时间较长,很少发生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投诉处理也会及时认真。

  其次,要签订规范详细的合同。

  一要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规范的合同是减少合同争议,防止合同欺诈的前提,家装前务必签订由政府相关部门监制的《住宅装饰装修施工合同》。

  二要合同条款详细明了。选择装饰的方式、施工的期限、材料的品牌、质量标准、价格、施工项目、工程量的计算、付款的方式、峻工验收、责任及义务、包修期限、违约的处理等都要写明白,合同文本中没标明的条款,可以签订补充协议,尽可能地把需要明确的内容规范清楚,以免事后产生纠纷。

  第三,要注意材料的选购。

  消费者在购买材料时,一定要增强健康、环保及安全意识,坚持货比三家,不仅要考虑价格,更要注重质量和环保级别,尽量选择健康、环保、安全的材料。如果是选择全包的装修方式,在选用材料时消费者要与装饰公司一起到建材市场选定装饰材料,不能只由装饰公司去定购材料。同时,在装修过程中要关注监理工作,时时到现场查验。在装修完工后,要及时清点剩余材料,有时装饰公司为让消费者多购材料,并建议搭建一些合同中没有、实际也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一般规范性的装修合同中都有价格标准,但是这种例外的“创造”性的搭建,会多花不必要的费用。在结算前一定要对用材的数量和价格进行仔细核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二、欺诈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在欺诈人方面:

  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

  2、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括两层:

  (1)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实,并且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

  (2)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二)在被欺诈人方面:

  1、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并不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不是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

  2、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却不是因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被欺诈人必须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才可以撤销。

  三、民法典关于欺诈行为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是无效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从法条上我们不难看出,合同欺诈的构成有四个要件。

  (一)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

  (二)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也就是说欺诈与错误具有因果关系;

  (三)对方因错误认识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就是认识错误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间有因果关系;

  (四)欺诈具有不正当性。从这四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互为因果,可见法律对欺诈认定的严谨性。

  欺诈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大类,根据民法典关于欺诈的规定,因一方的欺诈行为而诱导他人签署的劳动合同,受欺诈方可以要求国家相关单位予以撤销。若是由于第三人施行的欺诈行为,各方当事人都知道欺诈事实的存在,则该合同是由法律效力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家装合同怎么谨防合同欺诈的相关知识,在订立合同之前,合同当事人应当注意好合同订立的程序内容,预防合同欺诈行为。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