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哪些情形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4-13 07:20
人浏览
导读:

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情况是我们比较常见的赔偿类型,一般是会对于他人的人身造成一定的伤害。那么,哪些情形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律快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哪些情形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一、哪些情形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一)人格权受侵害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3、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4、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

  (二)亲权

  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

  (三)配偶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重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3、实施家庭暴力的;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这里的损害赔偿既包括物质损害赔偿,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比如大家常见的婚内出轨行为,如果夫妻一方婚内有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的,无过错方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

  (三)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

  1、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3、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虽然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但法律对其人格利益的保护并不非是对死者的保护而是对死者近亲属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的保护,也是出于对公共秩序的维护。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六十九条中规定了对侵害死者遗体、遗骨以及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行为的,死者的近亲属可以作为当事人提起诉讼。

  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遗体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为原告;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亲属提起诉讼,列其他近亲属为原告。

  (四)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物品所有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协议范本

  甲方(赔偿方):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乙方(受偿方):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___年____月_____日,在_______,______驾驶________将_____撞_______,经_______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第______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_______承担事故______责任。现经甲、乙双方仔细协商,特达成如下协议,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一)甲方自愿赔偿给乙方各项经济损失______元,___________付_____元,______付________元。

  (二)损失赔偿包括乙方的等各项损失赔偿。

  (三)乙方放弃对***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并请求司法机关对其从轻处罚,同时乙方放弃对甲方民事权利主张的诉权。

  (四)本协议所涉及的赔偿是一次性终结赔偿,甲方支付乙方费用后,今后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甲方主张任何权利,甲方不再负任何赔偿责任。

  (五)乙方在收取甲方一次性损害赔偿金时,必须同时将所有的医疗费用票据、病案材料、其他费用票据、各相关证件等全部交付给甲方,并保证票据材料的真实性,由此造成的甲方向保险公司索赔失败,乙方应双倍退还甲方不实部分。在甲方向投保保险公司理赔时,乙方有义务协助甲方提供相关证件、票据等资料。保险理赔权利和费用归甲方所有。

  (六)本协议签订时,双方均是在自愿的情形下签订的,不存在任何重大误解或显示公平的情形,甲、乙双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对本协议提出反悔。

  (七)本协议签定后,甲方将赔偿款一次性支付。

  (八)乙方领取赔偿款后,不能以任何方式干扰甲方的工作、学习、生活、否则赔偿甲方违约金。

  (九)本协议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十)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分执。

  甲方: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

  ____年_____月____日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一)违法行为

  作为人身伤害中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

  (二)主观过错。

  过错作为民事侵权责任构成的基石,在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中也具有同样的地位,所谓“无过错无责任”,即一般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主观条件要求侵权行为人具有主观上的过错。

  (三)损害事实

  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损害事实:一是社会上人们对受害人的不利评价或社会评价降低;二是社会适应不良,受害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或丧失;三是受害人机会利益的损失。

  (四)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谓因果关系是指客观现象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哪些情形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知识,综上所诉可知,由于每个人的经济状况的情况不一样,那么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也是存在差异。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