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法律知识

不可抗力及其条件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9-03 14:08
人浏览
导读:不能避免、无法预见的自然灾害、政府事件等属于不可抗力,不可抗力发生时,当事人无需负法律责任,但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法律上才承认是不可抗力。不可抗力及其条件是什么,下面就由法律快车的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不可抗力及其条件

  一、不可抗力及其条件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的来源既有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也包括社会现象,如军事行动。作为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强制力,具有客观上的偶然性和不可避免性,主观上的不可预见性以及社会危害性。

  不可抗力是一项免责条款,是指买卖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行合同。

  (一)不可预见性。法律要求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有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这个事件是否会发生是不可能预见到的。

  (二)不可避免性。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尽管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措施,但客观上并不能阻止这一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就是不可避免性。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完全可以通过当事人及时合理的作为而避免,则该事件就不能认为是不可抗力。

  (三)不可克服性。不可克服性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对于意外发生的某一个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能克服。如果某一事件造成的后果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努力而得到克服,那么这个事件就不是不可抗力事件。

  (四)履行期间性。对某一个具体合同而言,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在合同签订之后、终止以前,即合同的履行期间内发生的。构成一项合同的不可抗力事件,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要件,缺一不可。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不可抗力可以免责吗

  合同不可抗力并不当然免责。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这主要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以后,政府当局颁布新政策、法律和行政措施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

  (3)社会异常事件。这主要是指一些偶发的事件阻碍合同的履行,如战争、罢工、骚乱等。

  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并不当然都是全部免除违约责任,而应视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和给债务人造成的困难程度来分别处理。如果不可抗力已使合同债务人的履行成为不可能,则应解除合同,并免除违约方的违约责任。

  三、不可抗力对买卖合同有什么影响

  (一)合同中是否约定不可抗力条款,不影响直接援用法律规定;

  (二)不可抗力条款是法定免责条款,约定不可抗力条款如小于法定范围,当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规定主张免责;如大于法定范围,超出部分应视为另外成立了免责条款;

  (三)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款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约定将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责事由之外。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有以下列外:

  (一)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二)迟延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责效力。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不可抗力及其条件”的全部内容,不可抗力免责是强制的,当事人不可因为不可抗力向债务人请责,但可以要求对方采取补救措施,将自己的损害降到最低。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点赞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