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分居多年而且以前也登记结婚,现在异地结婚,结婚应怎样办理

离婚 2020-04-02 13:45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需共同到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下面,关于结婚登记的知识内容。   
    一、结婚登记的条件:   
    1、当事人必须符合,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2、当事人必须是自愿和无配偶。   
    3、当事人为非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4、当事人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5、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本辖区内的常住户口。   
    6、申请结婚登记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同时到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不得委托他人代理。   
    7、结婚登记当事人提供的证件原件,必须合法、完整、真实、可靠。   
    二、结婚登记所需材料:   
    1、双方户口簿;   
    2、双方居民身份证;   
    3、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签字声明;(婚姻登记机关当场填写);   
    4、近期免冠三张二寸合影照片。(登记中心有提供现场拍摄服务)的按上述规定办理。   
    1、当事人必须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2、当事人必须是自愿和无配偶。   
    3、当事人为非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4、当事人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5、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本辖区内的常住户口。   
    6、申请结婚登记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同时到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不得委托他人代理。   
    7、结婚登记当事人提供的证件原件,必须合法、完整、真实、可靠。   
    三、结婚登记的程序:   出示证件→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咨询→填写《申请补领婚姻登记证声明书》→审查、颁发《结婚证》。

  • (一)异地结婚手续-结婚登记的程序


    1、要求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持所需证件共同到一方常住户口的区、县级市民政局(或镇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2、双方当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各填写一份《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


    3、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婚姻登记员面前亲自在《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签名或按指印。


    4、婚姻登记机关对双方提交的证件、声明进行审查,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


    (二)异地结婚手续-结婚登记提交的证件


    1、本人常住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3、当事人提交3张2寸近期半身免冠彩色合影照片。


    (三)异地结婚手续办理注意事项

    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婚姻登记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当事人无法出具居民户口簿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公安部门或有关户籍管理机构出具的加盖印章的户籍证明办理婚姻登记;当事人属于集体户口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集体户口簿内本人的户口卡片或加盖单位印章的记载其户籍情况的户口簿复印件办理婚姻登记。

    如果是再婚者须有以上手续外,还需带上协议离婚证书或法院判决书。复婚者可不做婚检,但必须带上有效的法律证件。

  • 需要双方当事人自愿前提,一起持各自身份证,户口本,一起到一方户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申请办理结婚证,异地,不可以办理结婚证。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当事人结婚的,必须双方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申请时应持下列证件和证明:
    (一)户口证明;
    (二)居民身份证;
    (三)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
  •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夫妻存续期间的共同生活外债由夫妻共同承担,但并不是所有在夫妻存续期间的债务都由夫妻共同承担。也就是说必须确定该债务是否属于双方共同的生活外债。
      符合以下情形的债务,就不需要共同承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即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的情形的除外。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佛山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