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救助结束多久?审判后的程序是什么?

改制重组 2020-04-20 00:30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1,取保候审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期限为12个月。公检法三机关都可以就同一犯罪嫌疑人就同一犯罪事实办理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
    2、在司法实践中,如公安机关为犯罪嫌疑人办理了取保候审,侦查终结后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检察机关可以继续沿用公安机关所办理的取保候审;检察机关起诉至法院后,法院也可继续沿用公安机关办理的取保候审。待法院生效判决作出之后,该取保候审自动解除,缴纳保证金之人可持判决书前往公安机关办理保证金退还事宜。
    3、如检察机关、法院不想沿用公安机关办理的取保候审,当然也可以自行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期限均为12个月。检察机关办理取保候审后,公安机关办理的取保候审自动解除;法院办理取保候审后,检察机关办理的取保候审自动解除。
  • 要具体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八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二十日以内审结。  第一百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
    有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 取保候审属于刑事诉讼期间对犯罪嫌疑人的临时强制措施。在取保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它同羁押人身的期限不同。因此,具体起诉时间由公检法办案情况确定。但取保候审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 一、开庭前的准备  
    (一)公诉人、辩护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入庭  
    (二)宣布法庭纪律:  
    (三)审判人员入庭程序  
    二、法庭调查前的准备  
    (一)宣布开庭、核对被告人的人身份  
    (二)宣布案由案号  
    (三)宣布到庭人员的姓名及其身份  
    (四)告知被告人相关的诉讼权利  
    (五)征询回避  
    三、  法庭调查  
    (一)宣读与陈述  
    (二)讯问和发问  
    (三)定罪事实的调查  
    (四)量刑事实的调查  
    (五)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  
    (六)宣布认证结论  
    (七)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进行法庭调查。  
    四、  法庭辩论  
    (一)定罪辩论  
    (二)量刑辩论  
    (三)刑事部分法庭辩论小结  
    (四)附带民事部分的辩论  
    五、被告人最后陈述  
    六、休庭评议  
    (一)定期宣判的情形  
    (二)当庭宣判的情形  
    (三)退庭程序  
    七、宣判程序  
    (一)入庭程序  
    (二)继续开庭  
    (三)起立宣判  
    (四)退庭程序  
    八、送达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江门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