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想问一下,只有16岁的独生子女家庭是否没有免费医疗保险。

保险纠纷 2020-04-11 08:22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独生子女保健费每月十二元,发到孩子满十四周岁止。  职工在产假期间领证的,可以增加产假四十天,并给予男方十天的护理假,工资、资金照发。夫妻不在一地的,除探亲假外,另外给予男方护理假三十天,享受探亲假待遇。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女方,在产假期满后抚育婴儿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单位给予六个月的哺乳假,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  农村独生子女参加高中招生考试的,给予加分的照顾。
    参加大、中专招生考试,报自治区属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  第十一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应当规定控制人口数量,加强母婴保健,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做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三条 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大众传媒负有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社会公益性宣传的义务。  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
      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  第十五条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经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给予重点扶持。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捐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费用。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七条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第十八条 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 在实践中,发生交通事故后,一般是按机动车交通事故处理,找肇事者赔偿,很难在医保中报销,在交通事故中自己承担一部分责任,自己承担的医疗费也很难在医保中报销,但有两种情况可以找医保报销部分医疗费:
    一、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二、交通事故自己全部责任,因自己过错产生伤害所导致的医疗费用,不属于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情形,医疗保险部门必须报销医疗费用。
  • 办理医疗保险的程序是什么
    1、国家机关及参照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的事业单位参保:
    (1)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须提供事业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2)提供本单位上年《劳动情况》报表(国家统计局i102-1表);
    (3)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含退休)名册和编制机构核准的《增人工资基金表》。
    2、企业及不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的事业单位参保:
    (1)企业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须提供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不享受公务员补助的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须提供事业法人登记证、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2)提供本单位上年《劳动情况》报表(国家统计局i102-1表);
    (3)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含退休)名册。
    3、非正规组织就业人员参保:
    非正规组织就业人员由非正规就业组织管理单位,填写参保人员名册,并附非正规组织就业协议书(复印件)、本人(复印件),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
    4、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灵活就业人员凭社会劳动保险手册、本人身份证、本市常住户口簿,到市、区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
  • 一般情况下,个人必须同时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不能单独购买医疗保险。办理时需要携带好户口本、身份证及复印件,2张1寸照片到当地街道社保所或区县一级的社保局办理手续。
    除了购买一份社会医疗保险之外,大家还有必要购买一份商业保险作为补充。这样当疾病来临之时,起到的保障作用会更大。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神农架林区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