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从昨天开始,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我在他们的贷款平台有贷款未还且逾期,可我并没有在该平台有过任何的贷款申请,这算是诈骗吗?说我在他们的贷款平台有贷款未还且逾期,可我并没有在该平台有过任何的贷款申请,这算是诈骗吗?

公司企业 2020-04-24 09:14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一般来说,如果借款人只是偶尔逾期,且期限短、金额小,那么同样可以获贷。但是,如果两年内累计逾期超过六次或单次逾期超过九十天,将会被银行视为恶意还款,则无法获贷。信用卡逾期后果:1,资金损失,每天按万分之五收取罚息,按月复利,时间越久利息越高。
    2,信用卡逾期累计六次连续三次,就会有不良信用记录,连续三次就是指逾期九十天以上。一旦有不良记录,以后贷款和申请信用卡就非常困难。3,现在银行大都委托第三方催款,会采取各种恐吓,威胁手段,告知家人和朋友,单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4,银行首先会短信、电话提醒,然后专人两次催收,三个月后会起诉;5,如果金额较大,一般两万元以上就判定为金额较大,经银行反复催款不还的,涉嫌诈骗,银行报警后,有可能要坐牢。
  • 当出现逾期时,尽快还清欠款才是硬道理。
    如果借款人并非恶意逾期,具备充足的理由,可携带有关证明向平台或借款银行说明情况。当借款人将逾期借款还清后,以后按时还款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应该没有太大的影响。
    如果你没有按时还款,在贷款逾期之后,贷款机构会通过电话联系你,提醒你按时还款。同时,逾期的每一天,利率都会上涨,作为每天的罚息。一般来说,银行的罚息比民间贷款机构要少。
  • 贷款诈骗罪(刑法第193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贷款诈骗罪属于金融犯罪的一种。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发生以下行为将构成贷款诈骗罪:  l、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种情形近年来屡有发生,仅在上海一地,一年就发生假引资的诈骗几十起,案犯一般是伪造国外某财团的巨额资金或者“在美国的爱国华人”的巨额私人存款要以优惠条件存人某银行,以骗取银行的贷款和手续费。此外,还有许多犯罪分子编造效益好的投资项目,以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为支持生产,鼓励出口,使有限的资金增值,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有时也要根据经济合同发放贷款,有些犯罪分子伪造或使用虚假的出口合同或者其他短期内产比很好效益的经济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如犯罪分子张某伪造某公司的出口供货合同,并以虚假的合同向上海某银行申请了几百万元的贷款后携款潜逃。  
    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所谓证明文件是指担保函、存款证明等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所需要的文件。如某公司通过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开出了一张虚假的存款证明,并以此向另一银行贷款几百万元。  
    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这里的产权证明,是指能够证明行为人对房屋等不动产或者汽车、货币、可随时兑付的票据等动产具有所有权的一切文件。如罪犯张某以伪造的某房屋开发公司房产证明为抵押,骗取某银行贷款一百余万元。  
    5、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这出的“其他方法”是指伪造单位公章、印鉴骗贷的;以假货币为抵押骗贷的;先借贷后采用欺诈手段拒不还贷的等情况。本项规定的精神是不论行为人以何种方法诈骗贷款都要依本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 “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3条规定:借款合同未约定还款期限,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遭到拒绝或表示无力履行的,则债权人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自债务人表示拒绝或无力履行时开始计算;如债务人未表示拒绝或表示无力履行的,或者承诺履行债务的,应当给债务人合理的准备期。
    准备期届满后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的,债权人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自准备期届满之日开始计算。当事人对合理的准备期达成一致的,从其约定;不能达成约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原则上不利少于二个月。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烟台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