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一次付款购房只能提取一次公积金还是半年提取一次公积金贷款?

房产纠纷 2020-04-15 01:27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2、离休、退休的;

    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4、出境定居的;

    5、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

    6、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依照前款第
    2、
    3、4项规定,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应当同时注销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职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职工的继承人、受遗赠人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无继承人也无受遗赠人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纳入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
  • 购房贷款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时必须提供担保。  
    一、如何购房贷款  借款人申请→贷前调查→审查、审批→签订借款合同→办理保险、公证、担保等手续→发放贷款→资料归档→贷后管理→贷款偿还→清户撤押。  
    二、购房贷款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  
    2、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信用良好,有按期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3、不享受购房补贴的,不低于购买住房全部价款的20%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享受购房补贴的,以个人承担部分的20%作为购房首期付款;  
    4、有银行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有足够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偿还贷款本息、并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  
    5、具有购房合同或协议,所购住房价格基本符合银行或银行委托的房地产估价机构的评估价值。  
    三、购房贷款需要准备的文件材料  
    1、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或其它有效居留证件);  
    2、贷款人认可部门出具的借款经济收入或偿债能力证明;  
    3、符合规定的购买住房合同意向书、协议或其它批准文件;  
    4、抵押物或质押物的清单、权属证明以及有处分权人同意抵押、质押证明和抵押物估价证明;  
    5、保证人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文件和保证人资信证明;  
    6、以储蓄存款作为自筹资金的,需提供银行存款凭证;  
    7、以公积金作为自筹资金的,需提供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批准动用公积金存款的证明。  
    四、购房贷款的额度  个人购置住房贷款的贷款额度为不高于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的拟购买住房的价值或实际购房费用总额的80%(以二者低者为准),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  以上是为您提供的购房贷款的流程及需要的相关条件及材料,需要贷款购房的朋友应先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去办理贷款前,将各项材料准备好,以免多次奔波劳碌。
  • 住房公积金买房怎么用
    1、提出公积金贷款申请,借款人按照要求向公积金管理核心提交贷款申请,并且提供贷款所需的资料。
    2、公积金贷款核心初审,公积金管理核心受理了借款人的申请之后,会对借款人的资格、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资料等信息进行审核,并给出意见。
    3、公积金贷款资信调查,公积金管理核心的初审结束之后,公积金贷款的承办银行会对借款人进行贷前资信调查。调查完毕后,贷款银行会提出意见,并填制《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及组合贷款调查审批表》送有关人员审批。
    4、签订公积金贷款合同,借款人若通过了审核,便会接到贷款承办银行的通知。此时,借款人只需按照规定时间携带身份证、户口薄、银行账号等资料,前往承办银行办理借款合同签订手续。
    5、办理房屋保险和抵押贷款登记手续,签订了借款合同之后,借款人需按照要求办理保险和抵押登记手续,由此而产生的费用将由借款人自己承担。
    6、等待公积金贷款的划拨,贷款承办银行在确认抵押登记已办妥、借款合同生效后,按合同约定日期将贷款转入借款人与售房人共同指定的账户,并将放款回单寄送给借款人。
  • 提取公积金需要契税发票。
      
    一、购买商品房提取住房公积金,需要以下资料:
      
    1、一年期内的首付款收据(携带原件,用A4纸复印一份)。
      
    2、一年期内的经产权部门登记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一份。
      
    3、申请人提取申请书。
      
    4、申请人身份证(携带原件,用A4纸复印一份)。
      
    5、填写《住房公积金支取申请书》中的单位名称、职工姓名,提取金额先不填写,每页都需加盖单位公章。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攀枝花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