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本人现在与父母住一起,父母的房子产证有我名字,我名字上产证时未满18周岁,现在因结婚需要购二手房一套,请问契税税率是按二套房算还是首套房算,谢谢。

房产纠纷 2018-09-05 14:42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住房拆迁后买房算二套房不,  
    一、住房拆迁后买房算二套房不  二套房”是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简称,是指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的,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房贷房。二套房的认定方法主要有:  
    1、首先是看是否曾有过贷款行为,对于以前曾全款买房或者向亲朋好友借钱买房的,向银行申请贷款购房时将视为第一套住房贷款;对于曾有过购房贷款的,再次申请贷款将视为第二套房。  
    2、以家庭为单位,即需要查询您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个人征信系统的贷款购房情况,如果其中有人曾有过贷款购房记录的,您申请贷款购房时也将视为第二套房。  
    3、包括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在内。即如果以前申请的是公积金贷款或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再次申请贷款购房的将视为第二套房。但是如果以前申请的是个人商用房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其他商业性个人贷款品种,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将按照第一套住房贷款政策执行。  
    4、包括已结清和未结清贷款在内。即对于曾有过购置住房贷款记录的,无论其是否结清,再次申请贷款购置住房的,都将视为第二套房。  
    二、不属于二套房的情形  以产权登记为准。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行政区域内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在本市行政区域内1年以上个人所得税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五城区内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五城区内向其出售住房。
  • 契税是指在房屋产权发生转移或者变动的时候,由房屋产权承受人缴纳的一种财产税。在房产交易中,契税由买方缴纳,缴纳标准不同,缴纳税率依据购房者房屋拥有情况和房屋面积而定。具体的缴纳标准和房屋认定方法请看下文讲解。  契税收取标准  
    1、若购买普通住宅切该房屋是家庭的唯一住房:  ①户型面积≤90平方米,契税税率为房款的1%  ②90平方米<户型面积≤144平方米,契税税率为房款的
    1.5%~2%,税率减半征收;  ③户型面积>144平方米,契税税率为房款的3%~4%征收。  
    2、若购房者购买非普通住房、二套及以上住房(非家庭唯一住房)、商业投资性房产(商铺、办公写字楼、商务公寓等),均按照3%~4%的税率征税。  契税计算方式:  
    1、新房契税税额=计税依据×税率;  
    2、二手房契税税额=税率×房地产评估价。  契税缴纳范围  缴纳范围:土地使用权出售、赠与和交换,房屋买卖,房屋赠与,房屋交换等。  ①以房屋权属作价投资、入股;  ②以房屋权属抵债;  ③以获奖方式承受房屋权属;  ④以预购方式或预付集资建房款方式承受房屋权属。  怎么确定是家庭唯一住房?  首先小编要说明的是家庭唯一住房不一定是首套房。举例来说,若您(包括家人)购买了一套房子之后又卖掉,这是家庭内没有一套房子,再买房子就是家庭的唯一住房,可是再购买的房子就已经是二套房了,所以家庭唯一住房≠首套房。若是您对这个概念有疑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确定此次交易是否是家庭唯一住房:  
    1、在地税部门查询纳税人的纳税记录。  
    2、房地产管理部门出具证明材料。若纳税人对纳税记录有疑问,可以想户籍所在地的房地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请求出具纳税人家庭住房情况书面证明材料,从而进行确认。  
    3、纳税人写保证。若是以上两种方式仍无法进行确认,地税部门会要求纳税人提供书面诚信保证。  需要购房者注意的是,国家政策规定,契税税率在3%~5%之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情况,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调整,故而不同地区的契税收取比例会有所不同。小编建议您在房产交易前,向当地房管局进行咨询,以当地规定为准提前准备好税费,以免影响交易。

  • 1、全款买过一套房,贷款买房,算首套;贷款买过二套以上房,后来全部卖掉,通过房屋登记系统查询不到房产,但在银行征信系统里能查到贷款记录,再贷款买房算首套;
    2、贷款买过一套房,商业贷款已结清,再贷款买房,算首套。若贷款未结清算二套;全款买过一套房,后来卖掉了,房屋登记系统查不到房产,再贷款买房,算首套;当地暂不具备房屋登记系统的查询条件的,银行尽职调查核实购房人已有一套住房的,再贷款买房,算首套。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哈尔滨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