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公司员工以公司名义从加盟店把货款骗走。总共15万(有现金,有打到他个人账户的款。有证据)。公司曾报过案,一直未有着落。快一年了见到此人,(上午9点半)于是要求他到公司对账解决问题,(在其期间他联系了家人,让家人过来帮解决问题)。他同意并主动跟我们到了公司楼下(11点多钟),到后他又拒绝上楼,怕见到原来的同事丢人(他家人离包头比较远,大概需要2个小时的路程)。天气冷,于是又和他,到我朋友办公室等他家人,12点半一同去用中餐。用餐期间他家人到了,说不欠公司款,于是报案说我们绑架了他儿子。所有过程我们既没打他,也没骂他。公安机关现已立案,说是非法拘禁。取保候审公司员工以公司名义从加盟店把货款骗走。有证据)于是报案说我们绑架了他儿子。公安机关现已立案,取保候审

刑事辩护 2019-05-11 14:34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第一百一十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第一百一十一条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 根据刑法第239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


    (1)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


    (2)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


    (3)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绑架罪是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上述三种情形之一的行为,就应当立案侦查。

  • 非法拘禁行为的立案标准,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非法拘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一)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24小时以上的;  
    (二)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并使用械具或者捆绑等恶劣手段,或者实施殴打、侮辱、虐待行为的;  
    (三)非法拘禁,造成被拘禁人轻伤、重伤、死亡的;  
    (四)非法拘禁,情节严重,导致被拘禁人自杀、自残造成重伤、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的;  
    (五)非法拘禁3人次以上的;  
    (六)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没有违法犯罪事实的人而非法拘禁的;  
    (七)其他非法拘禁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相关知识延伸阅读:非法拘禁的认定要注意哪些事项  
    1、司法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拘留、收容或者逮捕了人犯,后经查明无罪,立即予以释放的,这种情况属于错拘错捕,不是非法拘禁。但是,如果已经检察机关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决定解除强制措施,有关执法人员仍拒不释放或者拖延释放的,则应视为非法拘禁的行为。  
    2、从司法实践看,非法拘禁他人时间较长的;非法拘禁他人具有殴打、侮辱等情节的;多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非法拘禁多人,造成很坏影响的;非法拘禁致使他人精神失常或自杀的;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非法拘禁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等等,应以非法拘禁罪论处。如果非法拘禁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坝u不构成犯罪。司法工作人员,对《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限,应严格执行。  
    3、如果在非法拘禁过程中,故意致人重伤或者故意将他人杀害的,或者对被害人进行殴打、侮辱的行为已达到犯罪程度的,则应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如果非法拘禁的行为同其他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牵连关系,如用非法拘禁的方法故意使被害人冻饿而死,就同时触犯了非法拘禁和故意杀人两个罪名,应当按照处理牵连犯的原则,择一重罪处罚,不必实行并罚。  
    4、以索债为目的,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主要指社会上出现的因债权债务纠纷引起的“人质型”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行为,应视为非法拘禁,不能以绑架勒索罪论处。
  • 根据现行相关法律规定,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犯罪行为。 非法拘禁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自由权,所谓身体自由权,是指以身体的动静举止不受非法干预为内容的人格权,亦即在法律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身体行动的自由权利。
    当非法拘禁到一定程度时,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判处刑罚,这时需要有刑事辩护律师为其辩护,减少刑罚。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台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