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这个问题想咨询一下专业人士: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单位一个还比较年轻男职工前几天去世了,他属于再婚,再婚妻子自带着一个孩子,他的前妻获得的是他的亲生孩子的抚养权。两个孩子都未成年,两个妻子也没有达到单位发放养老金年纪,现单位可以给他的孩子按月发放一笔抚养费,请问要发给谁,还是两个都发,如何分配。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吗~谢谢专家达人~鞠躬

离婚 2018-12-17 05:26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4、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 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如果双方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进行离婚,则由双方确定子女抚养的归属以及子女抚养费由谁来负担,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协议的,则直接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并将离婚协议书进行备案即可,双方无法达成协议的,到法院依法起诉,由法院对双方的抚养权以及抚养费来进行依法判决。
  • 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孩子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夫妻离婚孩子抚养费给付标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子女生活、就学、就医的实际需要;  
    (2)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数额一般可按照收入20-30%计算,工资总额包括基本工资、较稳定的奖金;无固定收入或者收入过高或过低的,可依据当地的平均收入计算。  
    (3)当地实际生活水平。一般来说,抚养费的给付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养费。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实践中,对于抚养费支付的方式,大致可分为:
    1、一次性支付给对方;
    2、定期给付,按月、按季或年定期支付给对方,至孩子成年至十八周岁时止。  
    二、夫妻离婚孩子抚养费数额 法院一般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或者收入过高或过低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地的平均收入计算。  
    三、抚养费的给付方式  抚养费的给付办法,可依父母的职业情况而定,原则上应定期给付。  有给付抚养费义务的一方,在下列条件出现时,可以和另一方协商减免抚养费,协商不成,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裁决。  
    (1)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失去经济来源,确有困难无力支付,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确有抚养能力的;  
    (2)收入明显下降,暂时无力按原来的协议或者判决履行支付义务;  
    (3)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等,确无抚养能力的;  
    (4)确有困难无力支付,而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再婚,其配偶愿意承担子女抚养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  子女要求增加抚养费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或母有给付能力的,应予支持。  
    (1)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  
    (2)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  
    (3)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  
    (4)其他正当理由如给付一方收入明显增加等。
  • 婚姻存续期间一方取得的财产均属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和债务归夫妻共同所有和负担,一般是一人一半,有协议依协议 。如果一方有过错,分割财产是可以少分或者不分,具体份额由法院裁定。
    对于孩子抚养问题,要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仔细确认双方的情况后判决,但哺乳期间的孩子一般判给女方抚养,如果不是哺乳期,就要看那方更适合小孩成长并征求小孩本人的意见。
    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抚养费的标准一般是年收入的20—30%之间,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滁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