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是女方,最近娘家有点事,父亲生病了,需要住院做手术,上面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没人出钱,我现在刚结婚,有折的彩礼钱。一开始彩礼钱,我父母要二十万,男方家庭也不算多好,说没能力,最后降到了十六万,都同意了,随后就结婚了,也没有嫁妆,结婚的彩礼钱我父母不让我拿回去,不给我,婚后没多久,老公让把彩礼钱拿回来,说还账,有两三万的账,因为父母暂时不给我,我只能偷偷的把卡拿回来父母不知,不知道这么做行不行,老公因为这事心里挺不舒服的,现在父亲病了,他还不愿意出钱,说,上面的姐姐出多钱,咱们就出多钱,可他们没出钱,我该怎么办?

离婚 2018-12-22 20:19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结婚是一件大事,而中国人结婚之前都有一般都订婚的仪式,伴随着订婚的就是彩礼问题了,彩礼在双方结婚的时候通常不会出现问题,可如果婚没结成,或者是刚结就离的时候就容易有问题,给付彩礼并不是法律规定的行为,但是如果就彩礼问题出现纠纷,也是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的。 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婚没结就可以要求返还彩礼。法律规定了彩礼在一定条件下予以返还的处理原则。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
    (二)、
    (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具有来说,有一下两点:  
    一、最终决定结婚彩礼是否返还,主要以当事人是否缔结婚姻关系进行判断。 一方给付彩礼后,双方没有登记结婚的,原则上应返还彩礼;如果已结婚的,原则上彩礼不予返还,除非是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按照习俗举办了结婚仪式但没有领取结婚证书的,解除同居时彩礼原则上不予返还,除非是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例外。 
    二、结婚前给付彩礼的,必须以离婚为前提,才能考虑支持返还请求。 如果给付彩礼之后,给付彩礼后办理了结婚登记,但双方并未真正在一起共同生活,对于要求返还彩礼的,应予以支持。其次,双方登记结婚后,如果一直没有共同生活,没有夫妻之间互帮互助、共同生活的经历,实质上真正的共同生活也还没有开始。最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给付人要求返还给付的,不予支持。如果当事人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该项请求,法院准许离婚的,可以根据情况作出是否支持返还彩礼请求;判决不准离婚的,则不能支持当事人返还彩礼的请求。 最后,一般请求彩礼的返适用普通的诉讼时效,两年。诉讼时效的起算,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权利受到侵害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开始。即如果在给付彩礼后有上面所说的三种情况的,当事人要在两年内到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返还彩礼,如果过了两年的,那权利得不到保护,想到拿回彩礼就更难了。
  • 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条第一款
    (三)项所规定“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情形,但是已经共同生活两年以上、生育子女或者所送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一般不予支持。又分为三种情况:

    一、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两年以上。

    二、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虽不满两年,但生育子女的。

    三、所接受的彩礼确已用于共同生活。就司法实践中如何掌握第三种情况作以下几点说明:首先要求“确已”用于共同生活。这就要求接受彩礼的一方,要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加以证实,避免依此为借口拒绝返还彩礼;其次女方在“结婚”前购买的嫁妆,双方共同使用,不能视为用于共同生活。因为女方的嫁妆是其“婚前”财产,在双方共同生活期间,男方也有其婚前财产用于共同生活,都不能使用该项规定;另外,共同生活的界定,主要限制在家庭成员因生活、生产需要并实际支出,比如男女一方或双方患病花费、共同经营投资等。
  • 没有结婚的话可以要求对方返还彩礼的,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一方当事人提出返还彩礼,人民法院应该予以支持。
  • 其一,如果双方感情已破裂,你方可以通过协议离婚或诉讼离婚两种方式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若双方协议离婚不成,要求离婚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诉,同时可以多方面收集证据证明双方感情已破裂,其二,如果你方将小孩留下,之后可以要求对方给付子女抚养费。(子女抚养费标准如下,有固定收入的应为月总收入的20%--30%;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一般不超过月总收入的50%。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数额可按照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阿坝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