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他人小额贷款及网贷贷款未还,在未经本人允许的情况下将本人电话留为紧急联系人,现在他人贷款逾期,本人及本人的朋友和家人都收到了催款短信及电话的骚扰,给本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请问这种情况,是否可以提起诉讼,如果报警的话属于什么范畴内?

诉讼 2018-12-24 22:01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为了催促借款人积极还款,一旦借款人逾期不还钱,将会频繁收到催款电话、短信,一再不肯积极还钱的,那么债主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到其家人身上。如果不属于家庭共同债务的,其实这笔借款跟其他家人无关,对方不能进行短信、电话骚扰,实践中遇到这种网络骚扰的,可以选择积极报警处理。   事实上借款人逾期不还钱,不管其家庭需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只要对方进行短信、电话等骚扰,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那么都建议可以积极报警处理。   按照规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可以积极报警:   
    1、对方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因为已经能够威胁到人身安全,所以这个时候必须得报警处理。   
    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会侵犯人格权,所以情况已经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的,需要及时报警。   
    3、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凭空捏造子虚乌有的东西,目的是让其他人遭受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那么这个情况已经十分恶劣,需要积极报警处理。   
    4、证人是影响案件判决的关键因素,所以出现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那么还是得借助警察的力量。   
    5、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在出现借钱逾期不还的时候,每个借款机构都会采用这种方法催讨,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自然需要积极报警处理。   
    6、法律上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所以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属于侵犯人格权,情况比较严重的需要积极报警处理。   符合上面情况的,在依法报警之后,侵权人将会被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最后,现在很多人都会因为家人的借款纠纷,导致频繁接到骚扰电话、短信侵犯,在这个时候,不管自己是不是借款人,或者是不是连带债务人,只要对方严重打扰正常生活的,都可以选择报警处理。并且,要是出现精神损害的,还可以积极去法院主张损失赔偿。
  • 电话骚扰可以报警。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5项的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的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包括骚扰电话),可以处五日一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不过首先要弄清楚对方是如何骚扰你的,骚扰你的内容是什么,是否有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内容,才可以判断,而且必须是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比如对方经常骚扰你被你拒绝后仍不停骚扰的,或者在夜间你入睡后还经常打电话给你等情形。
    可以通过报警,由警方进行监控和确认。

  • 1、银行会催款,视贷款额度而定,一般情况下逾期3个月会被起诉。
      
    2、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借款人未按借款合同的约定期限返还借款的行为是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包括返还借款本金、支付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间的利息及支付借款逾期部分的利息。对于返还借款本金、支付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间的利息因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明确,一般无争议;对于借款逾期部分的利息,借款人应按何标准支付及支付至何时止,不仅当事人间有很大的争议,法官在裁决这类案件时适用的标准也不统一,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
      
    3、银行投放在这类放款上的资金,将来可能收回,也可能收不回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极大,对于这类放款,商业银行通常要加收惩罚利息。逾期贷款属于银行的有问题资产,因此商业银行应保持较高的资本准备,准备率一般为50%。
  • 一。贷款到期和没有按合同按时还清利息,在银行征信系统中自动产生不良记录(黑名单),今后凡是对信用有要求的交易单位,都会拒绝其申请(比如各种贷款,办信用卡等)。  二。
    贷款到期后信用社会向贷款人催还,如你拒不还款,信用社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后可对贷款人执行,在执行期间贷款人没按规定还款的话,法院可以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为由,将贷款人依法拘留,甚至可以判处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你仍然有义务归还这笔贷款。
      信用社在贷款人没有抵质押担保的前提下,发放大额信用贷款,当事人轻则要受行政处分,重则要追究刑事责任。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林芝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