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贷高利贷款15万,买的35万的车,高利贷期限是10天钱没及时还上,车被高利贷过户给别人了。45万其中有20万是银行贷款现在银行告我诈骗怎么办。贷高利贷款15万,车被高利贷过户给别人了。45万其中有20万是银行贷款现在银行告我诈骗怎么办。

银行 2019-02-15 09:18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银行贷款发生信用卡纠纷,《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 罪的界限
    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界限的重要标准。在认定诈骗贷款罪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就以诈骗贷款罪论处。实际生活中、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也很复杂,如有的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市场行情的变动,使营利计划无法实现不能按时偿还贷款。
    这种情况中,行为人虽然主观有过错,但其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故不能以本罪认定。有的是本人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估计过高,以致不能按时还贷,这种情形行为人主观上虽然具有过失,但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应以本罪论处。
    只有那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欺骗的方法取得贷款的行为,才构成贷款诈骗罪。
    2、要把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区别开来。有些借贷人在获得贷款后长期拖欠不还,甚至在申请贷款时就有夸大履约能力、编造谎言等情节,而到期又未能偿还。
    这种借贷纠纷,十分容易与贷款诈骗相混淆,区分二者的界限应当把握以下四点:
    (1)若发生了到期不还的结果,还要看行为人在申请贷款时,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实是否已经存在,行为人对此是否清楚。
    如无法履约这一点并不十分了解,即使到期不还,也不应认定为诈骗贷款罪而应以借贷纠纷处理。
    (2)要看行为人获得贷款后,是否积极将贷款用于借贷合同所规定的用途。尽管到期后行为人无法偿还,但如果贷款确实被用于所规定的项目,一般也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诈骗贷款的故意,不应以本罪处理。
    (3)要看行为人于贷款到期后是否积极偿还。如果行为仅仅口头上承认还款,而实际上没有积极筹款准备归还的行为,也不能证明行为人没有诈骗的故意,不赖账,不一定就没有诈骗的故意。
    (4)将上述因素综合起来考察,通过多方做客观行为全面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从而得出是否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这对于正确区分贷款诈骗与借贷纠纷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
  • 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如何选择编辑
    一看网站
    看运营P2P网贷平台的公司是否具备技术开发和金融背景。
    二看资金
    P2P网贷平台由于没有贷款牌照,还属于民间借贷,借贷资金的进出往往要通过网站创始人的个人账户或公司账户进行,一般较大的P2P平台每天的资金沉淀多达三五百万元,这就为平台私自挪用用户资金乃至携款潜逃埋下了隐患。
    大部分P2P平台都选择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其资金流转模式为资金在平台归集,即第三方支付平台为P2P公司开一个公司账户,出借人的钱先打进公司账户,P2P网站再把钱打给贷款人,此种模式实际上与直接将钱划入平台的银行账户并无区别。
    但出于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信任,大多投资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一旦平台跑路,投入的资金便血本无归。
    只有引入第三方资金托管,才能降低P2P资金流转中的风险。当投资人在平台注册时,每位用户会在环迅上开通一个IPS账户,双方通过平台进行交易时,款项会直接从出借方的第三方支付账户到达借入方的第三方支付账户,而不会经过P2P平台。
    用户资金完全由用户本人控制,有关资金的操作也只有经用户本人确认后才能转入或转出,投资人的资金与平台资金实现了完全分离,保障了用户资金安全。
    此外还要了解一下P2P网贷平台是否具有信用担保功能。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恩施州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