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你好!我因做生意找朋友借了十三万,利息为二分,本来已约好还款时间,但我查出癌症,就未经朋友同意拿这笔钱治病了,但朋友在我们约定还款的时间前借了高利贷十万,结果因为我治病他还不了钱,的现在要求我每天支付他三百元做高利贷利息,我已支付了四个月,把要还他的一点本金都支付利息出去了,请问,我该怎么办?但朋友在我们约定还款的时间前借了高利贷十万,的现在要求我每天支付他三百元做高利贷利息,我该怎么办?

债权债务 2019-05-10 16:40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这是借款人的义务之一。如果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去支付利息,即属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当事人之间在借款合同上对支付利息的期限问题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应按本法第61条规定,对支付利息期限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借款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来确定。
    如果根据本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利息。同时本法又规定,借款期限在1年以上的,借款人应当在每届满1年时支付,剩余期限不满1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利息。
    这样规定,更有利维护交易安全、保护贷款人合法权益。
  • 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关于审理借贷案件意见》
    六、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七、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会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八、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借贷双方对约定的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本意见第6条规定计息。
    九、公民之间的定期无息借贷,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或者不定期无息借贷经催告不还,出借人要求偿付催告后利息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 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的计算方式就是复利。民间借贷遵循不保护复利原则,这是司法实践中处理借款纠纷案件所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也为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所确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第七条分别作出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
    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由此可见,该司法解释并不完全禁止高于银行利率的行为,但是了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四倍以外的高利,也即并未禁止出借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合理的复利。
  • P2P的利率大部分为12%,有的甚至高达20%多,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宝宝收益。
    首先我们要了解,网贷本来就是借贷行业的一部分,网贷是在银行放贷和民间高利贷之间开辟的一块土壤。
    与民间借贷中借款人支付的高额利息相比,当前很多P2P给出的年化收益率并不算离谱。与高息的民间借贷相比,年化8%~13%的收益率算是正常的借贷利率水平。
    另外的原因就是P2P网贷贷款申请门槛低,传统的银行贷款,门槛太高,而且信息审核十分严格。
    而P2P网贷是一种纯线上审核机制的模式,门槛低并且方便快捷。高利率是在交易双方共同商定的情况下制定的,而平台的功能就是平衡交易,让资源最大受益化。
    还有借款人借款的周期不同也会影响P2P网贷的收益。
    如果是借贷金额比较多,时间周期比较短的话,那么利率相对而言就比较低,而周期长的利率就比较高。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更理性的分析,P2P平台的高利率不一定不安全,平台的低利率也不一定就是安全。
    在当前行业受到市场监管的前提之下,高利率已经处在国内制定的范围之内,同期银行利率的4倍以内,就目前而言年化收益13%之内的合同均受法律保护,但是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P2P网贷平台,那么投资者就可以找到一片乐土。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安庆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