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被朋友以各种名义多次骗取大额金额,事后拒不打借条也不还款,这是诈骗吗?

诈骗 2023-06-21 07:42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法律分析: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借钱不还是否属于诈骗,要看借钱人是否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如果没有这样的行为,借钱不还就只是属于民事经济纠纷,而非诈骗犯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朋友以欺骗的手段借钱一般无法告诈骗。这种情况通常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借款人还钱。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
    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 您好,诈骗原则上和是否一直保持联系关系不大,熟人或者朋友之间也有可能会发生诈骗行为。
    法律意义上的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其关键在于占有公私财物目的,具有非法性,采取的手段,具有欺骗性。
    比较常见一直联系的所谓“熟人”间诈骗的例子,比如:熟人之间的借贷,如借款人以虚假的理由借款,借款后挥霍一空,根本就不打算归还;还有,如果以代购为名,行诈骗之实,骗取大量财物,大肆挥霍,根本无意归还,也无力归还的等。
    当然,这里也涉及到具体的证据问题,建议厘清其中关键,分清争议属于普通的民事争议还是刑事犯罪。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贵阳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