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假如分娩前两三个月想要休假就是请事假和病假,公司在休假期间是否继续缴纳社保?

社会保险 2023-07-01 10:38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休产假期间社保公司应该缴纳,如果不给职工缴纳,可以去社会保险中心或劳动监察投诉。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职业女性在休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其工资、辞退或者以其他形式解除劳动合同。休产假公司需要给职工交社保,女职工休产假期间的社保是和正常工作期间一样,是个人缴纳一部分,单位缴纳一部分。
    因为在产假期间也是正常的劳动合同期内,在劳动合同期内用人单位必须继续缴纳社保。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
    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 休产假期间社保公司应该缴纳,如果不给职工缴纳,可以去社会保险中心或劳动监察投诉。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职业女性在休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其工资、辞退或者以其他形式解除劳动合同。休产假公司需要给职工交社保,女职工休产假期间的社保是和正常工作期间一样,是个人缴纳一部分,单位缴纳一部分。
    因为在产假期间也是正常的劳动合同期内,在劳动合同期内用人单位必须继续缴纳社保。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条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
    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 产假期间,是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均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照法定比例分别缴纳社会保险费。女职工产假期间,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在产假津贴中代扣代缴。
    所以产假期间是不需要自己缴纳社保的,但如果是修完产假之后继续请假,公司同意在职的情况,很可能可以进行代缴,需要自己出全部费用,如果是离职状态,需要自己缴纳。
    拓展资料
    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国家规定产假
    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2011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全文公布法律依据:《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拟将产假由90天增至14周,生育流产医疗费用由单位支付。
    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草案)》。草案将女职工生育享受的产假由90天延长至98天,并规范了相关待遇。
    产假多少天
    根据我国法律应享受不少于98天的产假。
    我国《劳动法》规定:
    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第六十二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对此做了进一步规定:
    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晚育产假规定
    1、符合晚育年龄的夫妻,女方增加产假15天,男方给予假期3天;享受3天假期的男方必须是初婚者或未生育过孩子的再婚者,必须有女方所在单位出具晚育的证明。
    2、女方15天假期应当在规定的产假后连续使用。男方3天假期应当在女方产假期间使用。
    3、增加假期期间的工资、奖金照发,其奖金额由享受者所在单位自行规定。但单位在自行规定时,其奖金额不得少于同时期同类人员的平均奖,并且不影响到其他奖金,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等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南宁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