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你好,我在单位干10那多,有五险,现在单位经常停产,半年没有开资了,现在我自己辞职了可以向单位要补偿金吗现在单位经常停产,半年没有开资了,现在我自己辞职了可以向单位要补偿金吗

劳动纠纷 2019-04-15 08:37 人浏览
共4位律师解答
  • 1 个人主动辞职没有赔偿,如不按劳动合同法规定辞职,不符合公司制度及相关规定反而有被公司索赔的可能。
    2 试用期间辞职一般应提前一周,必要时应符合公司规定,有些公司有特殊约定及规定。
    3 正式工辞职应提前一个月,如果想晚些走,担心提出公司便让离职,可以口头提出后录音,再适时提前纸质报告,晚交些时间,但交辞职报告时日期签字可按口头提出时间写。
    4 具体操作中时需要审时度势,要看公司是否正规,不同的公司不同对待及处理方式。
    5 不要盲目提辞职,一般谈妥下一个就职公司,再与前公司商议离职,非重要岗位一个月公司肯定同意,一个公司缺了谁都运转正常。
  • 劳动者自愿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无论是什么类劳动合同,单位都不没有法定补偿义务.这是因为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按照《劳动法》第24条、第26条、第27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的情况。具体包括以下12种情况:
    (1)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
    (2)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提前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
    (4)用人单位以暴力、胁迫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导致劳动者辞职的;
    (5)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导致劳动者辞职的;
    (6)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加班加点工资或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7)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8)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9)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10)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11)劳动合同期内用人单位破产或者解散的;
    (12)劳动合同终止,地方有特殊规定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那么,由于劳动者自愿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不包括在以上情况之列所以没有补偿的
  • 员工自己辞职后,如果想要自己缴社保,以下是最常见的两种:
    一、在户口所在地的社保中心缴纳的城镇职工社保
    条件是城镇居民,有户口,没有工作,为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选择自己缴纳社保,城镇居民社保不好办理,一般大部分人群都会通过当地的社保中心缴纳城镇职工社保,缴纳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虽然失业险没用,但是也得缴。
    二、担心社保断档,找代理机构缴纳社保
    这里面一般是指在大城市工作的外地人,遇到离职、换工作等情况导致工作空窗期,担心社保断档影响买房买车等,去找一些代理机构缴纳社保,也有很多人是找周围开公司的朋友代为缴纳。
    五险一金可以选择性的缴,除了养老、医疗、失业三险之外,其它两险一金可缴可不缴,由于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公积金短期断缴影响不大,所以大家一般缴纳的只有三险。
    不过这种情况缴纳的社保都是短期过渡性质的,没有人会常年不工作还要缴纳这种社保,否则就亏死了。
  •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文件规定:

    一、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三、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因此,按照你的表述,一次性补偿收入为6800元,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威海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