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我想用我爸的公积金贷款买房

房屋买卖 2023-11-03 11:02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1、公积金贷款买房有哪些步骤?
    1、借款人需按照当地公积金贷款的相关规定向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贷款所需资料。
    2、公积金管理中心收到贷款申请人的申请后,将对借款人的资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信息等信息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
    3、经公积金管理中心初步审核后,承担公积金贷款的银行将对借款人进行贷前征信。 也就是说,查看贷款申请人的个人信用报告。 调查结束后,贷款银行提出意见,填写法律依据:《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组合贷款调查审批表》,送相关人员审批。
    4、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后,需按规定办理保险和抵押登记手续,由此产生的费用由借款人承担。 抵押登记在当地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房价80元/套。
    5、贷款承办银行在确认抵押登记已完成,贷款合同生效后,按合同约定的日期将贷款转入借款人与卖方共同指定的账户,并寄出 给借款人的贷款收据。
    2. 公积金可以按月支付吗?
    1.可办理公积金月供贷款。
    2、月还款,即月还款方式,是指每月直接从客户的公积金账户中提取,以偿还当月贷款本息的方式。 当提取的公积金金额不足时,客户应及时补足还款金额。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抵销公积金贷款本息,还可以抵销商业贷款本息。
    3.注意:如果客户选择一次性还款方式,则不能选择每月还款方式,只能选择两者之一。 但是,如果以后想更改还款方式,客户只需要到自己的贷款银行更改还款方式即可。
    三、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流程
    一、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借款人应向银行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表,如实提供以下资料:
    (一)申请人及配偶的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
    (二)申请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件(指居民身份证、常住户口簿等有效居留证件)、婚姻状况证明;
    (三)家庭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其他影响还款能力的债权债务证明;
    (四)购房合同、协议等有效证明文件;
    (五)用于担保的抵质押物清单、权属证明、处分权人同意抵质押的证明、有关部门出具的抵质押品鉴定证书;
    https://imgf.66law.cn/upload/f/201903/20/14422188015.jpg


  • 法律分析
    】: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条件如下:1、拥有自己专门的公积金账户;2、申请贷款当月之前必须连续缴存6个月以上或累计缴存公积金一年以上;3、一定要将没有还清的公积金贷款还清;4、不能有征信污点;5、贷款人的年龄与贷款年限之和必须小于70岁;6、商品房买卖合同必须签订。

    法律依据: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第二十六条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在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时,可以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准予贷款或者不准贷款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贷款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贷款手续。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
  • 法律分析:使用公积金购房有“三项注意”
    其一,公积金不能直接用作购房首付。如果市民想要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需要先消费后提取,即先垫付首付款,然后再携带本人或者夫妻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已结婚的需要提供结婚证等证明材料,到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取其公积金内的存储余额。
    其二,公积金的提取总额不能超过房款总额。
    其三,结清公积金贷款后可以再用公积金购房。无论是在婚前还是在婚后办理的公积金贷款,夫妻双方中有一方办理过公积金贷款,公积金中心系统上就会有相应记录,在上次贷款未还清前,夫妻双方不能再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房。但如果第一套房的公积金贷款已结清,夫妻双方再次使用公积金贷款买房,仍视为首次购房,不受二套房的政策限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六十条 以出让或者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实,由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
    在依法取得的房地产开发用地上建成房屋的,应当凭土地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核实并颁发房屋所有权证书。房地产转让或者变更时,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申请房产变更登记,并凭变更后的房屋所有权证书向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经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实,由同级人民政府更换或者更改土地使用权证书。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庆阳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