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请问,在病人去世后,家属是否可以申请捐赠器官?

保外就医 2023-11-13 17:04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捐献器官后家属暂时没有待遇。遗体捐献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器官捐献作为一种公民自愿履行的善行,只许捐赠,不可买卖。完全是无偿和公益的,对捐献者和家人没有优惠政策。
    捐献器官怎么申请
    捐献器官申请流程如下:
    1、咨询。
    捐献者首先应了解器官捐献的相关情况;
    2、登记。所有的器官捐献者都必须满足自愿、无偿、死亡这3个条件;
    3、签字。捐献者填写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
    4、时间。因器官捐献有较强的选择性,病人病情恶化后请电话告知红十字会,病人逝世后,以最短的内电话通知红十字会及接收单位;
    5、用途。
    器官的利用严格遵照捐献人的意愿,用于人道主义救治病人,不可进行其他营利性使用。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条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无偿捐献其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迫、欺骗、利诱其捐献。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前款规定同意捐献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订立遗嘱。
    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决定捐献,决定捐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一千零七条
    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
    违反前款规定的买卖行为无效。

  • 一、死后捐献器官在哪里申请
    1、死后捐献器官在红十字会申请。遗体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遗体捐献登记手续一般在户口所在地红十字会办理,表格中执行人意见可以是亲属,也可以是关系密切的亲友等填写。
    2、法律依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七条
    人体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公民享有捐献或者不捐献其人体器官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迫、欺骗或者利诱他人捐献人体器官。
    第八条
    捐献人体器官的公民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公民捐献其人体器官应当有书面形式的捐献意愿,对已经表示捐献其人体器官的意愿,有权予以撤销。
    公民生前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捐献、摘取该公民的人体器官;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该公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该公民人体器官的意愿。
    第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摘取未满18周岁公民的活体器官用于移植。
    第十条
    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
    二、死后捐献器官流程
    1、器官获取流程。当完成登记的捐献者在临床上达到待捐状态时,由捐献者所在医院进行医学检查,所在医院协调员将捐献者的相关信息报送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由办公室通知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进行人体器官获取,人体器官获取组织根据人体器官捐献标准获取并保存。
    2、器官分配流程。由省级人体器官专家组根据中国人体器官分配原则对捐献器官进行分配;
    3、遗体处理流程。器官捐献者完成捐献后的遗体,由医院进行符合伦理原则的医学处理;
    4、困难救助流程。
    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拟定救助方案和流程,并组织实施。
  • 法律分析:死后器官捐献这样申请:
    1、遗体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2、遗体捐献登记手续一般在户口所在地红十字会办理。
    3、申请人领取一式两份表格后,请仔细阅读填表说明,并认真填写。
    4、表格中执行人意见可以是亲属,也可以是关系密切的亲友等填写(本栏不填,此表无效)。
    5、表格填写完毕后,请携带三张一寸(或二寸)的照片,直接到区红十字会办理登记手续,并领取遗体捐献纪念证书及捐献卡。捐献遗体器官是在自愿、无偿的原则下进行的。可以先到各登记接受站登记,然后到公证处进行公证。法律依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第七条 人体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公民享有捐献或者不捐献其人体器官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迫、欺骗或者利诱他人捐献人体器官。
    第八条 捐献人体器官的公民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公民捐献其人体器官应当有书面形式的捐献意愿,对已经表示捐献其人体器官的意愿,有权予以撤销。公民生前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捐献、摘取该公民的人体器官;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该公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该公民人体器官的意愿。
    第十条 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保定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