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有人故意破坏你名声怎么办

名誉毁谤 2023-11-14 18:01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一、故意损坏他人名声该怎么处理
    1、故意损坏他人名声的处理方式如下:
    (1)如果侵害程度不是很严重,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2)如果影响较大,一般就是登报致歉;
    (3)不构成罪的,可以民事侵权起诉侵权人;
    (4)如果造成财产人身损失的,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对精神造成一定损害的,可以要求其进行精神赔偿。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一)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二、侵害名誉权立案标准是什么
    1、行为人实施了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且被第三人了解的,一般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主要是侮辱、诽谤等;
    2、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故意或是恶意,即在主观上存在有过错;
    3、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对象,即被侵害对象,需要是具体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4、行为人的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名誉上的严重损害,受害人因此而收到了不公正的社会压力、精神上的折磨、心理上的负担以及创伤等后果,当然,这种后果应当是实在的,而不能仅仅是受害人主观上的感受,具体而言如社会地位的降低、因此被公司解雇等等。
  • 恶意损坏他人名声的处理如下:
    1、恶意诽谤的处理是可由公安机关对行为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2、如果情节较重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严重的,可以诽谤罪定罪处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誉权的侵害是捏造、散布虚假的事实,使社会公众对被侵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就构成对被侵害人名誉权的侵害。
    根据规定需要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的量刑标准,犯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 一、毁坏别人的名声叫什么罪
    1、一般轻微的毁坏他人名誉,是一种民事侵权,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但是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诽谤罪的,是需要坐牢的。民事侵权的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如果造成财产人身损失的,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对精神造成一定损害的,可以要求其进行精神赔偿。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二、损坏名誉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损坏名誉罪立案标准是: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其表现形式是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传播出去,以诋毁他人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
    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北京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