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欠款多少钱可以立案

其他 2023-11-20 14:18 人浏览
共3位律师解答

  • 一、欠钱多少可以立案起诉
    1、无论欠款金额是多少,只要起诉到法院,都是会立案的。因为借钱不还,属于民事纠纷,民事权利是以维权为目的,立案要求与款项数额没有直接关系。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欠钱立案属于什么案件
    欠钱不还属于经济纠纷案件,是民事诉讼的范围。如果债务人欠款不还,债权人最好尽快起诉,并且采取保全措施,以免债务人转移财产,因此,欠款不还的情况下,起诉还是有作用的。
    胜诉后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可以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强制措施。采取上述措施仍然不能偿还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 欠多少钱才能起诉立案?
    1、不管多少金额,法院都会立案,建议尽快向法院起诉要求还款,一旦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
    2、胜诉之后,如果对方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债务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
    4、另外他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他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他会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5、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情况下,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6、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法律没有规定多少钱可以立案,欠多少钱都可以立案,但一般原告会考虑诉讼的时间、经济成本。对于小额债权大部分人会选择放弃。
    比如3000元以内。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为5000元,各地会根据经济水平的不同稍有调整,但低于2000元应当不够立案追诉标准。建议去报案,网络诈骗一般都会对很多人实施,数额累计起来够追诉标准时,也会立案。
    理论上,即使为了一分钱当事人也可以行使诉权,法律并没有对起诉金额的下限进行限制。准备以下材料:
    1、起诉状,弄清楚对方的基本登记信息(对方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电话等),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找律师代写;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复印副本;
    2、准备证据,你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和对方发生纠纷的所有对你有利证据及复印件、及其他可能对你有帮助的证据及证人名单等;
    3、带上诉讼费;到法院立案庭立案。
    第一百零九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可以欠别人多少钱。如果朋友或熟人欠钱而无法偿还债务,则必须立即收回债务,并且当朋友借钱时,别忘了写下合法有效的借条。收债时间不得超过两年,否则将无法在法庭上起诉另一方或借钱当赚钱时,必须弄清另一方的目的,并且不得借钱赌博。
  •   法律没有规定欠多少钱以上可以起诉立案,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就可以起诉立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沈阳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